您的位置:首页 > 党团公文 > 入党材料 > 入党写作指导 > 正文

写作来源于生活的名言 写作源于生活 3篇

【www.rconcon.com--入党写作指导】

写作是人运用语言文字符号以记述的方式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实现交流沟通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写作来源于生活的名言 写作源于生活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写作来源于生活的名言 写作源于生活·1

  文学的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列夫·托尔斯在他儿部著作期间漫长的时间里,他总是深入到庄园里,与那里的农民们一起劳作、收获、编草鞋、编识字课本…中…他之所以被称为“耕作的诗人”,正是因为他没有远离文学创作要来源于生活这个原点,也才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如今,我们需要更多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问到原点,以一种谦敬、悲悯的要态去体察民众的生活,这样的文字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写作来源于生活的名言 写作源于生活·2

  参加了这次作文教学培训,我真是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培训,我更进一步了解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自己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作为语文教师,不是只懂一些语文理论知识就行,我们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自身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而且语文教师还要具备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去感受,去创造美。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在工作中,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这使我更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加强学习不仅仅只专业方面,要扩充到各个领域,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和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国家大事,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可以对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因为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的。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开展有趣的班队活动,带学生参观游览,领略大自然无限的风光;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的真、善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并关注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只有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让作文素材开发成为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习作时才会左右逢源,运用自如。没有了材料,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是学生习作的主要源泉,学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写作来源于生活的名言 写作源于生活·3

  生活中,不少同学感到写作困难,每逢作文课,总有一些同学抓耳挠腮,两节课下来一纸空白,痛苦之状溢于言表。究其原因,是“肚里无货”――视野不广,内存不够,积累不多。这就要涉及“写作之源”问题,叶老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充分说明了生活于写作的重要性,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贴近生活,从生活中广泛获取资料。叶老还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表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劳于读书,逸于写作。”“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

  “阅读得其法,写的能力亦随之增长”。从阅读中感悟到的思想的深度,素材的广度,取舍的法度,语言的效度,“凡作文,须要胸中有万卷书为之根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读书中积累,古人写作的一条重要经验。

  广于关注生活,劳于扩大阅读,勤于积累,善于思考,才能长于作文,这个理谁都懂,关键是能否做到,能否落实。对此,简单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积极关注生活,关注热点话题

  关注我们周围的人和事,组织学生逛书店、看展览、演课本剧,组织小记者团进行采访和社会调查。开展并不能环保宣传等社会活动。只要留意,每天的生活都在上演一幕幕话剧,只要善于思考,周围的小事都蕴藉着生活的真谛。倡导学生做有心人,思而顿悟,多思多悟,心悦神爽,歌之颂之。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能力提高了。

  二、积极关注电视报刊、新闻时事、人事访谈

  关注电视,使学生每晚坚持“看”新闻联播,每周“看”实话实说、今日说法、焦点访谈、辩论赛等,从形、声、色全方位摄取信息。

  关注报刊,资料以《中国青年报》、《青年参考》、《语文报》、《杂文报》、《中学生阅读》、《读者》、《青年文摘》等为主要阵地,强化开拓思维的无题式真实自由阅读和有题式训练阅读。电视语言,犀利独特,展示着社会的赤橙黄绿;报刊文字,文采飞扬,传达着生活的平平仄仄。教师应多从电视、报刊上选取新鲜的事,让学生讨论,然后再作文,以便有效激发学生的灵敏度、广度、深度以至速度。

  三、课外阅读到位,以读促写练能力

  倡导鼓励每周背诵一首诗词,并鉴赏训练,落到实处;每两周开设一次阅读欣赏课,教师指路子,打场子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让学生到阅读室自由阅读古典名著、畅销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童话、文学评论等,同时做好笔记、心得。广泛阅读,它所起的作用就仿佛日常吃饭,不经意间自己“变胖长高”了。阅读是手段,写作是目的。在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每周评两篇好文,内容篇幅不限,关键要精要发自内心;每周写一篇随笔,不限体裁,鼓励创新,倡导真情。力争使学生通过阅读化于内心,达于笔端。

  四、阅读量少,增加阅读量

  根据教育大纲规定,高中学生应“扩大阅读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注社会进步和不少于300万字”了解高中生名著阅读现状并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对之进行科学的教学指导。

  通过与学生的交谈调查了解,发现课外阅读名著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大都分学生的阅读尚处于原始自发状态。此现状令人担忧,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性。学生课外阅读相当一部分是在读言情小说、武侠小说、卡通漫画、肥皂剧,外国名著少有人问津,中国名著只看自己有兴趣的有限几部,大部分不去看。

  2.无计划性。有兴趣时读,没兴趣时不读,一曝十寒缺少计划性与持久性。

  3.不平衡性。(1)兴趣所系,阅读兴趣浓的学生看的课外书多;没阅读兴趣的学生看的课外;没阅读兴趣的学生看的课外书少,有的学生基本上没看过一部名著。(2)条件所限。尽管有阅读兴趣,却无书可读。

  4.低效性。由于缺少指导,指导学生阅读不得法,吸收少,效果差。

  五、开展竞赛促竞争

  每学期开展一次语文知识竞赛、读书知识竞赛、对联竞赛;每学年开展一次作文竞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背诵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级别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教师对于活动结果要及时公布,及时奖励,及时加油,及时总结、指导,让学生有成就感和自豪感,以成功感育人,学生学习便有了激情。

  六、课内促课外

  1.会读:课内重点抓新阅读方法的养成和熟练操作。读课文训练“悟感+悟境”法,学会综观课文,掌握瞻前顾后、析清层意、审准题干,抓牢关键、细节等阅读方法,而后在阅读训练中强化,力争让学生在课外运用中得心应手。

  2.会写:重迁移。读中迁移写,写中密切读,两种互相迁移。实行快速作文教学,教师当堂读类型文,定评改标准,等级、分数,以学生自评改为辅。当堂批改,小组评选推荐好文章,当场请作者朗读,评说创作思路、立意方法等。然后教师再精选典型文章,出版报,以给模式、指路子。

  3.以“说”促读写。坚持每节课前三分钟口头作文,大家抽签,轮流上台,内容上限制和自由结合,表达形式、体裁灵活求新。这样促使学生争先恐后比阅读、比领储存,既培养了表达又训练了思维,更锻炼了心理素质,极大地调动起学生课外广泛涉猎阅读的积极性。大家都在读,你便不能不读;大家都在说,你便不能不说。这种带点竞争性质的唇枪舌剑又慢慢把学生“逼”向思考的空间。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文章是生活的再现与反映。读文也好体察生活也罢,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途经。作为语文老师,自当指导学生为此而努力。让广大学生既热爱生活,又勤奋读书;既学会作文,又学会做人,使之在语文的人文教育中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本文来源:http://www.rconcon.com/dangtuangongwen/104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