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公文 > 活动总结 > 质量月活动总结 > 正文

关于云南省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策略【三篇】

【www.rconcon.com--质量月活动总结】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平均人口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它不仅是财富和经济体的增加和扩张,而且意味着其质变,即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创新,社会生活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云南省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策略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第一篇: 云南省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策略

  旅游业不仅因为产生的污染少被称为“无烟工业”,也因为投资少、促进经济发展见效快被称为“朝阳产业”。云南具有悠久的历史、便利交通和众多旅游资源,在促进云南崛起的策略中,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必不可少。随着国际和国内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变化,发展贵州旅游经济必须考虑新的条件,把握好新条件下的新机遇。

  一、发展云南旅游经济的新条件。

  1.国际旅游业环境。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成功举办奥运会,举办世博会,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中国城市在世界旅游界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也随之提升,使得中国城市旅游业的国际化成为可能。

  2.国内旅游业环境。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的收入持续增长,资金积累也大大增加,同时人们的消费观点也由一味储蓄向理性消费方向进行转变。随着中国人民消费意识日渐增强,在休闲旅游方面的投入也逐年增长。

  3.云南旅游业环境。

  云南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滇池,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湖泊。丽江古城、三江并流、石林均被列入世界遗产行列。气势磅礴、秀丽挺拔的玉龙雪山,像一条银色的玉龙在作永恒的飞舞,令人流连忘返。被誉为“心中的日月”的香格里拉,在雪山环绕之间被无数人魂牵梦绕。被喻为“长夏无冬,一雨成秋”的西双版纳,以其青山绿水,郁郁葱葱而闻名遐迩,又在对其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中给人们的.向往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由于受热带季风气候的特殊影响,西双版纳特有的热带水果琳琅满目,令人垂涎三尺。还有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同胞们,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傣族泼水节、孔雀舞等,使游客参与到其中,妙不可言。

  二、打造云南地方旅游品牌。

  1.加大宣传打造品牌正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云南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促进云南经济的发展,带动诸如交通、餐饮、住宿、销售等多种产业的发展,还可以提升云南的社会形象。加大宣传力度是打造旅游品牌的重要措施,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是树立景点形象、宣传旅游的重要方面,培养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是树立景点形象、宣传旅游的重要方面。导游是旅游景区(点)的形象代言人,其形象、气质、修养、服务态度、服务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旅游产品的开发。只有对导游队伍的严格管理,才有助于打造云南优质的旅游产品,也只有加强导游队伍的建设,才是旅游开发取得成功的关键。

  2.开发旅游新产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景点游览式旅游逐渐被人们厌倦,发展新的旅游形式将是新世纪的旅游趋势。在这方面,云南应该有自己的方案和设想,如设计具有云南特色的游览路线。

  (1)科教文化游。建立在云南各大城市和省、市博物馆、等科教文化地点上,涉及适合青少年和家长们一起游历的路线,不仅可以欣赏这些地方的美丽景色,更可以增加青少年的学习动力和文化积淀。

  (2)民族风情游。各民族历史悠久,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习俗。云南民族村歌舞表演、云南民族村火把节活动,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白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三道茶歌舞表演令人切记“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傣族风情的傣族歌舞和泼水节活动,“泼湿一身、幸福终身”使游客感受到傣族人民对生活的积极向往。

  3.综合进行旅游开发。

  首先,改变过去制订旅游规划时无阶段性和盲目性的弊病。规划中要做到短、中、长期统筹安排,有步骤地分期合理开发建设,既要积极推进,又要量力而行,根据本省情况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及可能性来制订规划。

  其次,要强化市场观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进行旅游规划。那种以政府指令性规划显然已不适应今天旅游市场的发展,所以在做规划时第一步骤就是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向,通过旅游调查获知不同层次的旅游者的审美情趣、心理动机、经济特征等要素,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适合于各种类型旅游者的旅游项目。

  最后,旅游规划一定要突出云南的自有特色,没有特色的规划最终只能昙花一现,毫无意义。

  三、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云南的旅游产业结构。

  1.优化企业结构,加快构建区域性、专业性旅游集团。

  要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通过兴办中外合资旅行社、试办外商独资旅行社等方式,让更多的外资进入旅行社市场。要积极推进旅游景区(点)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改革,鼓励和支持私营企业兴办旅游企业或参与国有旅游企业改造。通过联合、兼并、收购或股份制改造等形式,组建旅游大企业、大集团,实现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以切实增强旅游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

  2.保护旅游资源。

  应强化保护生态的意识,发展生态旅游,适当调节旅游者密度,在从事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同时,不破坏生态环境。

  3.优化市场结构,加快旅游客源市场的多元化。

  在市场分布结构方面,应在继续巩固和拓展东南亚、港澳台及沿海地区主要旅游客源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欧洲、北美洲及云南周边省区市的客源市场,积极开拓南亚、南美洲、非洲、澳洲及我国西北、华北等新兴客源市场。在优化消费结构方面,应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观光旅游,加快发展休闲度假、会展商务、康体健身、科考探险及特种旅游,大力开发旅游商品,积极开拓以海外游客为主的旅游产品,吸引和招徕更多的高消费游客。优化区域结构,促进旅游业布局合理化。

  综上所述,云南省本着自身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为把云南的旅游业培育成新形势下的经济支柱产业提供了良好保障。但是总的来说,目前的云南旅游业仍处于高投入、低收益的萌芽期,缺乏形象竞争力,特色精品不突出以及旅游行业水平整体不高,使专属的旅游地区对经济拉动赢收不强。所以,要求我们在新形势发展云南旅游业的同时,顺势而为,抓住手中机会,使云南的旅游资源优势切实生成经济产业优势。

第二篇: 云南省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策略

  摘要: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云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如何立足现实,把握时机,加快我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分析了云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并从五个方面,就如何加快云南省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云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对策 

       云南省土地面积为39.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这就形成了交通不便、能源缺乏、耕地面积少、坡度极大、水土容易流失、农业基础设施较差的现状。同时,我省与邻国边界线的部长度为4060公里,国家级口岸10个,出境公路20余条。这就使我省的边疆农业特点非常突出。而且,我省又是旅游大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这就为我省发展特色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再加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我们必须要把握好这一时机,做好农村经济的发展工作。

  一、云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1.云南省的农业基础仍然较为脆弱

  我省的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土质较为疏松,而森林覆盖率仅为25%,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我省耕地有一半以上都分布在山区,容易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虽然说农业是我省的基础产业,而且近几年也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农业基础较为脆弱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

  2.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省投入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还不充足,资金投入机制也很不完善。首先,我省农民的收入还比较少,很多地区的农业投入还只是能够维持一般的再生产,无法扩大规模与效益;二是乡镇企业发展落后,效益不高,产值较少,不能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是筹资渠道过于单一,还没有建立股份制、多种投资机制;四是用于发展农业经济的资金存在被占用、挪用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较低

  现阶段,我省的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较低,主要表现为:一是我省农民的整体素质不是很高;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很慢;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差,无法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持;四是专门为农业发展服务的组织机构较少,体系不够完善,产前、产中、产后出现了严重脱节的现象,制约了农艺、物化技术效益的发挥。

  4.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性非常大

  目前,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性差异特别悬殊,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扩大的趋势发展。近几年,我省农村整体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也在不断加剧。发展最为迅速的就是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地区,其经济总量增长迅速,经济体制较为健全,而其它地区则被滇中对区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二、加快云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加大投入,做好农业基础建设

  面对我省农业基础较为薄弱的现状,必须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比如农田水利、水电路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工作,改善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政府应逐渐降低生产费用型的投入,而相应的增加农田水利等基础性设施的资金投入。必须积极引导各地区加强道路、水利、电力以及科技方面的建设,使我省农业基础设施能整体上更上一个台阶。

  2.培植主导产业

  我省因地理与环境因素的限制,不可能像东北、华北地区一样大面积种植稻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但是我省也可以因地制宜,培植出主导产业,对农产品的品质与品种的结构进行优化。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烤烟、畜牧等行业,同时主攻林果、种子、花卉、无公害蔬菜等后续产业。而且,要不断引进、研发出新产品,培育出一批具有云南省地区特色的农产品,提高我省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3.实行产业化经营

  政府要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强深化龙头企业的改革与重组,加强龙头企业与地方经济、农民之间的关系。并且要积极支持多种经济成分进入农副产品加工业,推动“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格局的形成,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以农民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我省人口有81.4%都集中在农村,所以,发展农村经济是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民作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兼具生产主体、消费主体的特性。我们只有将农民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才能调动起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才能推动农业、农村以及全省经济的发展。回顾过去,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初的家庭联产承包制,还是后来国家多次对农产品进行提价,以及目前所实行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都是以农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推动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5.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已经成为发展我省农村经济的必然趋势。要落实科教兴农工作,加快“农家书屋”建设,并且展开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普知识的培训工作,以及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进行全面推广,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同时大力引进优良品种,加大示范与推广的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总结:

  综上所述,我省81.4%的人口都集中在农村,想要推动我省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要重视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培植主导产业;实行产业化经营;以农民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等方面入手,实现我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华.完善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云南农村经济的新发展[J].学术探索,2003,(05). 

  [2]张廷魁.加快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全面推进小康建设进程[J].甘肃农业,2003,(04). 

第三篇: 云南省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策略

  【摘要】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和城镇为基地,各种经济成分、各种相关产业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因此,正确认识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资源和区位优势,采取切实措施促进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富民兴滇和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县域经济区域经济经济发展云南省

  一、县域经济的含义和主要特点

  在我国传统和现实的社会结构中,县域是联系宏观与微观、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的重要环节。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它是宏观经经运行的基础。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尤其是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然后,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最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同国民经济体系的其他经济形态相比,县域经济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县域经济

  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因区域和资源环境的差异,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二)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宏观体系的基础。但是,区域经济学的不少理论、方法在运用时尚需结合我国县域经济的具体情况,有关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

  (三)县域经济具有特定的地理空间

  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具有明显的产业、市场和资源优势。

  (四)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

  有一个县级财政,因此,县域经济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

  (五)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

  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六)在市场体系中,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

  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孤立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七)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

  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八)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的发展主题和方向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县域”这个概念,而且发出了“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在这样的背景下,县域经济的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种种迹象和现实表明,中国走向县域经济时代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正确认识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资源和区位优势,采取切实措施促进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富民兴滇和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全国和一般的角度来看,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这些问题存在,与宏观经济环境有关,也与不同县域之间的资源状况、市场发育程度、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相关。

  (一)县域经济同城市经济之间发展不协调

  县域经济之间,经济基础好、资源丰富的县比较富余,财政资金雄厚;而经济基础较差,资源匮乏的县,财力紧张,有的甚至举步维艰,干部职工工资发放都有困难。不仅如此,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发展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城市经济,并且这种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二是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两层皮”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城市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辐射的传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客观上仍然存在着城市与县域争项目、争资金、争资源等问题,城市与县域仍然相互独立。三是城市与县域在产业整合、分工协作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和紧密的产业链与配套关系。

  (二)传统农业的效率低下

  传统农业是指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当前,中国县域传统农业可以归纳为6个特征:一是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二是农业发展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的增长,而对市场需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产品质量、农业结构升级和农业效益等关注不够。三是农业的种养、加工、流通相脱节,利益关系不紧密。四是高度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五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下,技术进步水平不高。六是农业仍然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建国以来,尽管中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稳步增长,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足,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停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导致中国农业发展缓慢。

  (三)大部分县域工业尚未在县域经济发挥主导作用

  目前大多数地区县域工业不仅发展缓慢、总量过小,而且档次也比较低,突出表现:一是深加工能力不强,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仍然是“收获―初加工―销售”为主要形式的粗放式经营,真正能够发挥较大带动作用的深加工企业仍然很少。二是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少,难以形成积累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严重制约县域工业的发展。三是县域工业发展仍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

  (四)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主要表现为:从民营经济自身来看,主要问题是: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多数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餐饮服务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问题较为明显;自身发展潜力有限,大部分民营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市场前景不广阔;借贷能力低,多数民营企业预期收益不明显,自有资金少,由此导致其偿贷能力低,甚至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还贷意识和法治意识,信誉度低。

  同发达省区相比,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云南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十五”期间,云南省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工业化程度低、劳动者文化素质亟待提高、城镇化进程缓慢、经济结构调整滞后等各种问题依然突出。县域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已极大地制约了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云南县域经济所面临的形势和困难在其他省区是很难见到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分孱弱。这是有云南省特殊的省情所决定的。云南地处西南边疆,经济发展具有双重“二元经济”的特征,即省域内的城乡、工农差别和本省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同全国先进省区的差异。据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测评,云南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在全国排第23位,与排在第一位的上海相差近2倍,县域经济发展指数为全国倒数第3位,比西部平均值还低2.3个百分点,目前还没有一个县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全省129个县市区中有116个要靠省级财政补贴保证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这种“大河有小河干”的“讨饭财政”现象引起了云南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云南省委书记白恩*认为:“县域经济是云南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已经成为影响云南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大制约,成为与发达省区的最主要差距。”

  就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同全国其他省区相比,县域经济的发展存在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1.思想观念落后。同发达省区相比,云南一些县级政府对发展县域经济缺乏新思路和新举措,不少县政府官员还没有摆脱旧观念、旧思维、旧习惯的束缚,还存在着封闭保守、小富即安和平均主义的小农经济观;习惯于等、靠、要及政府大包大揽的计划经济观;忽视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经济增长观;追求仕途风险最小的平庸政绩观。有研究者认为,造成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难点还在思想观念转变上。

  2.贫困面大,劳动者素质低,脱贫难度大,自我发展能力差。云南129个县市区中有近一半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对全国各省区市人口素质的分析,云南人口综合素质居全国末位。

  3.县级政财失衡。这一问题成为制约云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据云南省财政厅统计,“十五”期间全省县级政财收入虽然增长较快,但主要集中于昆明、玉溪等地,多数县财政收入增长缓慢而支出却迅速上升,收支差额逐年扩大。财政支出主要用于保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用于公共支出和生产建设性支出得不到保障。

  4.县级财源建设项目效果欠佳,未形成新的支柱产业。目前,云南相当一部分县的经济基础薄弱,缺少新的支柱产业,县级财源结构单一脆弱。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受市场和国家政策影响,烟草业等传统财源难以支撑县级财政持续增收,造成部分县财政大幅减少,而个别县在实施天保工程导致林产业消失后,陷入无“财”行“政”的困顿。

  5.城镇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据统计,云南城镇化水平居全国倒数第三,比全国低11个百分点。城镇体系不完善,城镇经济实力弱,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即便云南城镇化水平低,但与落后的乡村相比,二者仍形成巨大反差。

  6.工业化进程缓慢。有关人士认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是工业问题。在云南的不少县,虽然各种资源相当丰富,但十几二十年不上一个工业项目,县里几乎找不出一个像样的工业企业。云南县域经济总体水平之所以低,主要是工业落后所致,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也由此派生出来。

  7.个私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弱小。专家介绍,目前个体私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已成为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主要增长动力,但这两者在云南县域经济中都十分薄弱,成为经济发展的两大"软肋"。云南县域经济不发达,很大程度上是个体经济的不发达。云南外向型经济的形势同样不令人乐观。云南实际利用外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主要集中于昆明等发达城市,其他县市利用外资额与全国水平的差距不言而喻。

  三、加快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根据云南省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县域经济的发展应采取以下主要对策:

  (一)解放思想,确立新的发展理念

  在新阶段实施县域新突破,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从某种意义讲,最缺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保障。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首要动力。一方面要树立和强化市场观念,面向省内、国内和国际三个市场,通过市场的完善和发育不断带动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省内县域之间、国内县域之间的经济合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此外,还要以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桥头堡战略为契机,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资源和市场,在开放中求发展,这一点对我省沿边县域十分重要。要联系工作实际,要冲破各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约束及体制机制性障碍,彻底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营造宽松良好的软环境。

  (二)立足县域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结合县域实际,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比较落后的县要实现快发展、大发展,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找准重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培育重点企业,形成特色,创出品牌,促进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要把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发展产业链条和特色经济,以此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培育龙头和骨干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发展县域经济要紧紧抓住培育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要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扶持壮大,形成规模经营。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带动辐射力也强的龙头企业。要把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发展重点,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第二,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兴办龙头企业,兴办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联合式龙头企业。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大型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真正成为龙型经济发展的龙头。第三,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我国农业产业化有多种多样的模式,例如,“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不同的模式。

  (四)以项目建设、资源开发和特色产品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加快推进工业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转入工业和城镇,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国内经济大县强县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首先要坚持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县乡工业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坚持工农结合,城乡互动,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用高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市县产业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合理的配套协作关系。

  (五)全力发展民营经济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把民营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首先,要彻底转变和根除对民营经济的偏见,牢固确立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生力军这种主导意识。其次,政府要在加快体制创新,强化政策扶持,鼓励科技创新,引导集约发展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良好的社会环境。再次,发展县域民营经济,要同县域国有、乡镇企业改革相结合,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参与国有经济改革,逐步使县域经济民营化;要同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相结合,引导、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使它们成为中坚和骨干;要同能人带动相结合,以技术能人、经营能人等县域各类能人为核心,支持他们在组织生产经营、开拓市场、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形成一大批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

  参考文献

  [1]李伟民.为发展县域经济支招[J].中国统计,2005,01.

  [2]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3]于战平.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J].农村经营管理,2005,(3).

本文来源:http://www.rconcon.com/gongzuogongwen/122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