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公文 > 活动总结 > 质量月活动总结 > 正文

地理游戏活动教学三篇

【www.rconcon.com--质量月活动总结】

地理学是世界或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要素的总称。它也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其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综合性基础学科。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地理游戏活动教学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篇1】地理游戏活动教学

  一、活动形式的选择与组合

   课堂活动的形式多样,主要有表演活动、辩论活动、接龙活动、比拼活动、合作探究等。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做到因课而异,因生制宜。

   如,在初中地理《珠三角区域的外向型经济》一课中,根据课标的重难点和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笔者采用角色扮演、主题接龙和畅想交流三种活动形式来探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条件以及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角色扮演具体以模拟经济特区申报会的方式进行,其目的是让学生在申报的过程中推导出外向型经济开发的条件。外向型经济对区域的影响采用接龙的形式,这个活动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关注更多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获得最真实的体验。

   又如,在高中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一课中,根据课标内容和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两个主要活动。高中生思辨能力较强,第一个活动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如何发挥山西优势,请你对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个活动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听、说等方式互相交流,以达到教学目的。

   二、活动内容的组织与实施

   (一)活动材料的准备

   为保证活动在实施过程中顺利完成,课前教师应该精心准备活动所需要的材料,课中以投影或导学单的形式发给学生。

   如,《珠三角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材料准备突出了以下特点:(1)城市的选择具有典型性与区分性,并且有自己所在的城市。“导学单”重庆的材料强调工业基础雄厚、劳动力丰富;喀什强调矿产资源丰富、临国众多。(2)材料的准备要有倾向性,每个小组拿到的材料的只有自己的城市,材料要突出各自的优点,让学生必须为各自的城市申报尽最大的努力。

   又如,《能源基地的建设》一课中,“国家拟建立稳定的能源基地,请比较并阐述家乡江西和新疆那个省更适合”,材料一定要有两省区的自然资源、人口和经济规模相关数据,两组的学生都应该有较为充分的理由将自己省建立成能源地区。

   (二)活动内容的组织实施

   为了让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我们在课中应将活动的要求、条件、形式、范围、时间等给学生交代清楚。

   如,《珠三角区域的外向型经济》一课中,我们将全班学生按座位分为3个小组,分别变身为重庆、喀什、深圳地区对外开放申报代表,根据分别提供的材料(导学单)进行申报准备(小组合作讨论),时间2分钟。然后请代表(2名)上台申报,时间1分钟。最后由剩下的1组变身为国家领导人对申报的城市进行评审和决策,时间1分钟。

   三、活动过程的设计与引导

   (一)《珠三角区域的外向型经济》经济特区申报会

   1.情景营造

   角色扮演活动需要一定的情景支持,若仅仅让学生进入角色讨论,而不提供给他们讨论的焦点问题以及相关的地理材料,则活动目的和效果很难达到。

   活动首先以家乡重庆一系列30年前老照片呈现那时贫穷落后的经济面貌,30年前不仅重庆,整个中国都是如此。国家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的成功与否关乎整个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国需要选择一个地方来尝试对外开放。于是,问题产生了:这一块实验田选择在哪里合适?

   2.过程引导

   在活动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思考和创新,并对学生的申报和决策加以引导是本堂课的关键。对选择重庆的学生,我们要对他们强调经济特区的目的是发展外向型经济,请进来,走出去,要与国外多多交流,而重庆深居内陆;对选择喀什的学生,我们要跟学生强调虽然喀什周边临国较多,但临国都是贫穷落后国家且交通不便,外向型经济需要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出深圳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突出优势,进而总结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位条件。

   (二)《能源资源的开发》小组合作探究的引导

   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活跃地参与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参与过程中大胆创新,敢于试错,不断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和答案,从而促进学生动手操作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能源资源的开发》一节,就“如果你作为山西决策层应采取哪些措施,发挥山西煤炭能源基地的优势”进行探讨和分析,有学生回答措施之一是要“要降低山西省煤炭产量”,这与教材中措施“扩大煤炭开采量”是相违背的,怎么办?该学生回答出现偏差,问题出现在那里?是教材有问题还是学生思考的出发点有问题?教师就让学生大胆陈述理由,学生的理由是:(1)大规模开采煤对山西省的可持续发展不利,因为煤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并且大规模开采会当地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破坏。(2)降低山西煤的开采可增加山西省的经济收入,因为商品供求小于价格上涨。应该说该学生对能源资源的开发有自己的思考,言之有理,值得肯定。但学生对此问题的深入分析不够,切入点不准,所以,得出的结果难免有所偏差。所以教师就引导学生仔细审题,山西如何发挥煤炭能源基地的优势,重在发挥优势,而非节约能源和关注环保。

   四、活动效果的评价

   评价课堂的活动是否有效,方法很多,笔者认为最直观的评价方法是直接观察法,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观察。

   (一)活动的合作氛围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学习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两堂地理课学生都能积极地支持配合,在分工合作中承担个人的责任,组员间的互相尊重、沟通与评价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合作学习的氛围明显和浓厚。

   (二)活动的参与度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包括广度和深度,广度主要从参与的学生人数,深度是看否涉及深层次的问题,活动是否使学生思维得以活跃,情感得以共鸣,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是否畅通和有效。《珠三角区域的外向型经济》课堂活动针对性和趣味性较强,上台展示和起立发言的人数达20人以上;《能源资源的开发》课堂活动的发散性和思辨性较强,全体学生都能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参与探究和展示,并在一定深度上形成了自己的认识,难能可贵。

   总之,课堂活动的设计不是固定的,教师应根据自己所教授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难易程度,设计活动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师的课堂活动指令也应清晰明了,让学生易于理解。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活动时间要合理安排。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为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完成提供最适合的条件。

【篇2】地理游戏活动教学

  听过的知识容易忘记,看过的知识容易记住,做过的东西容易让学生理解和牢记相应的知识。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不仅能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更能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地理课。地理游戏

  地理游戏活动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各样与学习地理知识和提高地理素养有关的教学游戏形式来使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并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让游戏与教学接轨,为学生创设“愉快教学”的情境,可以突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情感和活动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后,就能够积极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因此地理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游戏成分,通过游戏展示地理学科的迷人之处。地理游戏活动能够把地理知识转化成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开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图游戏”

  从空间认识的层次来看,在认识了地球之后,接下来就应是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从认识地球的表面形态来看,从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来看,认识海陆分布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地理环境的学习中,一个基础性目标就是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从内涵上来看,海陆分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个是纯自然的状况,即海陆分布的特点;另一个是人为的划分,即七大洲、四大洋。“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标的要求包括运用地图说出和在地图上识别两个层次。要求的具体内容是地理常识,包括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大小次序、分布特点、界线等。为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大洲和大洋,必然要记住或说出其严谨的概念。熟练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对以后的地理学习非常重要。因此,教学中可以安排开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图游戏,以加深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轮廓的印象以及对它们相对位置的认知。

【篇3】地理游戏活动教学

  一、地理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活动教学”的必要性

   我们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教条,没有通过做,也就没深刻的体验。如果教育过程继续阻抑学生、剥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影响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甚至会导致学生陷入自我阻抑、自我剥夺的状态。我们只有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地理新课程基本理念明确提出了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强调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展学习空间,鼓励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的学习方式。新课标从宏观层面为我们地理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认识社会、环境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千姿百态的地理环境。

   二、怎样开展地理“活动教学”

   “活动教学”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地理教师能否切实有效地设置地理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研究意识,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怎样设计整个学习过程呢?概括地说,教师设计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从社会实践中萃取案例、萃取活动、萃取问题;让知识的获得是方法运用的结果;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琢磨状态;搭建学生和课程标准之间的桥梁。

   教学的关注点应该在于不断充分利用新奇、怀疑、困难、矛盾等引起的思维冲突,促使学生自己动脑,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付诸实践去发现探索,而不是如何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

   可以考虑采用以下一些策略来实施:

   1.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进入活动教学

   鉴于地理学科目前的地位和中学课程设置的情况,通过教师预先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应该是主要的方式方法。但是要注意,教师不是通过语言、图示等明确方式直接表达学习内容,而是事先准备好能够产生矛盾和提出问题的事实材料背景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提供例证或线索,但不直接告诉学生例证的共同本质特征,而是就可能在这种背景暗示下自己去发现要研究的问题。

   比如提出这样的问题:生活在北方好还是生活在南方好?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来进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能力,培养其合作精神和主动学习的意识,这些比学到的知识本身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辩论过程可以这样设计:⑴辩论气候的好坏9月份的苏州树叶还是翠绿的,完全没有北方秋风扫落叶的景象,但是北方冬天有很多冬趣(像溜冰、滑雪橇等)是南方体会不到的,哪里的气候更宜人呢?正方:北方气候好。反方:南方气候好。⑵辩论农业的好坏北方可以辩称北方是苹果等温带水果的产区。反方则可以辩称南方出产有多种亚热带和热带水果,其中柑橘的产量最大,分布地区也最广。教师再问:南北方水果可不可以交换种植呢?学生讨论。然后师生得出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结论。再问那为什么北方能吃到南方的水果呢?是交通发达的结果。⑶辩论交通的好坏正方辩称北方有发达的铁路网,我国的铁路交通分布以北方最为稠密。反方则辩称南方地区水运发达,有“黄金水道”长江,还有京杭大运河,而北方缺水非常严重。教师: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使南北方的交通更为便利。活动总结:南北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复杂,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抢答练习:根据南北方的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差异填空。举例如耕地类型:南方(水田)北方(旱地),粮食作物:南方(水稻)北方(小麦),糖料作物:南方(甘蔗)北方(甜菜),气候灾害:南方(洪涝)北方(干旱),交通运输:南(船)北(马),饮食习惯:南(甜)北(咸)……你还能说出哪些?接着抢答说出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分界线)。抢答环节,让学生既锻炼了能力,提升了兴趣,同时抓住重点,真正做到在游戏中学习,而不是在游戏中游戏。

   2.利用任务布置和问题解决来组织活动教学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地理学习任务,在任务驱动下,调动认知的积极性,在主动投入的心理基础上进入学习活动。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然地学习了地理分析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过程,无形中也发展了学生的地理能力。

   3.善于利用案例开展活动教学

   地理的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对一个具体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发生,结果和影响怎样等角度进行讨论分析研究,从而掌握地理知识,理解其中具有普遍性的地理规律,获得地理能力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4.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便于顺利实施活动教学

   比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世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可以这样设计开展教学。不同的国家,人们的生活状况是不一样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到底有多大的差异呢?都说“民以食为天”,所以就先看看各国一周的饮食情况。

   ⑴第一步:选取一些代表性的国家,给出图片、数据等材料,学生直观感受各处不同。⑵第二步:引导学生列表进行归纳比较:

   ⑶第三步:说感触。来自乍得的家庭一周的伙食费如果与上面德国家庭每周开销500.07美元进行比较(学生动手算一算)会发现竟然可供这个乍得家庭约生活406周,也就是相当于8年!(这种折算方式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⑷第四步:来划分。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人们生活状况会有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再进入下一步的学习,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世界上的国家可以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学生对上述国家进行划分。

   5.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教学

   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教学,通过课堂活动、家庭作业、调查、任务等,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有机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如太阳高度角的测量在课堂内不能顺利展开,那么就可以安排组织学生在课后开展活动。像学生要理解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是有变化的,考虑安排选定校园内的一棵树进行观察:每个月第一天的中午对其影子的长度和方向进行测量和观察(可以用工具或者步测),一年里哪个月树影最长?哪个月树影最短?树影最长和最短的这两个月对应到哪两个季节?通过观察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勇于探索自然的精神。看似简单的一个活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细节问题,需要老师和学生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学生在做上学,老师在做上教,学生是活动的主角,老师担任的是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引领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活动教学重视学生直接参与解决问题的实践,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参与中主动探索知识,交流体验,激发他们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并掌握方法,在此过程中培养了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值得老师们在教学中重视应用并不断加以总结。

本文来源:http://www.rconcon.com/gongzuogongwen/143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