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公文 > 规划设计 > 毕业设计 > 正文

宗璞的优美散文

【www.rconcon.com--毕业设计】

  宗璞(1928—)女,祖籍河南南阳唐河,在北京出生,原名冯钟璞,当代作家,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休于中国社会科学业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下面一起来欣赏宗璞的优美散文吧!

宗璞的优美散文

  宗璞的优美散文

  一、游记散文的传统功力

  我们现在把话题集中到她的散文创作方面。

  世上的事情往往无独有偶,宗璞的散文《西湖漫笔》一发表,如同小说《红豆》一样,也成了她散文的成名作。

  这一篇散文使她第一次在散文界获得了承认。

  《西湖漫笔》又与《红豆》的命运一样,在几十年历史风雨淘汰面前,它依然保留了艺术的青春。

  自此以后,宗璞的散文创作,始终与小说并行于当世。

  近几年来,她的散文创作更趋繁丰,散文艺术日臻成熟,可说是今日要知宗璞,就不可不知宗璞的散文。

  也许又与小说一样,宗璞的散文也并不多产。

  她确实是一个艺术态度相当严谨的人,甚至在创作上有点知识分子的矜持。

  人们曾经注意到她的小说几乎每一篇都有不同的追求和新意。

  她的吸取和融汇为新时期小说带来诸多的艺术启示。

  同样,如果你有机会阅读她的每篇散文的话,仍然可以见到她苦心孤诣追索的身影。

  每篇文章,或立意谋篇,或风格意蕴,她都力求有一些新意。

  尤其她很注意文字的韵律节奏,音乐性强。

  所以她多篇散文为电台和各种教材选中。

  她对散文和各种品类体式,也多有涉及,如游记、抒情写景、人物叙多、域外访问,近年更有文化随笔等等。

  她的散文与小说创作也有不同之处:即她的散文追求没有更改和超越中国散文传统固有的艺术方法和审美规范,没有像她的某些小说那样,对传统总求有新质的突破。

  在散文的实践中,她体现更多的潜在性的与中国传统散文包括五四散文的靠接的意愿。

  可以说她始终在向传统散文艺术的博大精深行进,在执著和不与纷扰之中,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

宗璞的优美散文

  宗璞的散文创作可以说起始于游记。

  《西湖漫笔》写于五六十年代之交,同时期还有《墨城红月》等,写景也颇优美。

  杭州西湖是江南风景佳丽之地,自古至今,多有名篇吟咏于它。

  当时初露头角的宗璞,却能在名家名篇之前泰然处之,毫不怯弱地写出了崭新的文字。

  《西湖漫笔》起始不写西湖,而写她足迹所至的其他地方。

  她说过去没有说过西湖的好话,她只是漫不经心地把话题荡开去。

  她认为欣赏山水犹如欣赏达·芬奇《永远的微笑》这幅画一样,开始未觉怎样,直到把玩几次之后,忽然发现那“无以名状”的美,甚至“只觉得眼泪直往外流”。

  这里她强调了美学欣赏的“恍然有所悟”,即真正要有自己的独到感受。

  以上这些“题外话”实际上是为她写有“独到感受”的西湖作了烘托,字里行间透出她对西湖美色不敢造次的庄重感。

  《西湖漫笔》写得最美的也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就是六月烟雨中西湖的“绿”。

  这也是区别于众多写西湖美景的文字。

  写“绿”实非易事,绿是抽象的色彩的概念。

  想当年朱自清写“梅雨潭的绿”,可能也感棘手,结果他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把绿比喻为“少妇的裙幅”、“温润的碧玉”,让你可视可触,感觉委婉浓烈。

  总之,朱自清在梅雨潭的绿面前,是竭尽全力使那种抽象具有了实际的质感。

  宗璞如今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

  但她写西湖的绿用的却非比喻而是直接的描写,这的确体现她非凡的才分。

  雨中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

  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

  在冷泉亭上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

  这里没有一连串的取譬,却同样把我们带进一个铺天盖地的绿色世界中。

  同样可视可感可触,且层次丰富,气氛浓郁。

  又譬如写:“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

  文字极为简约,却传神尽意。

  这里我们看出,宗璞写“绿”,是靠着她准确的把握和精美的传达。

  严格选择用字,并使这些字富有表现力。

  她把文字建立在心灵对自然的细微观照上,所以能体贴入微,情致委婉。

  《西湖漫笔》虽说是较早的文字,但已显示她写景文字的基本风格:重视客观对象的精微体察,描摹真切,情感内敛,语言简约隽永,尽量使你在客观的对象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审美的愉快。

  如果把她与徐志摩的散文比较一下,就更显示这种风格的差异。

  徐志摩是受西方浪漫派影响的一位诗人。

  他写散文似乎不重视客观对象的“参观”,而重视主观情感的投入和渲染。

  他不像宗璞须从叙述文字背后去体悟那情趣和韵致,他是直接的主观抒发。

  用词造句铺陈曲丽,色彩华艳。

  与之相比,宗璞则是客观冷静得多,文字也是素朴以求深蕴。

  例如她写美国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奔落的雪原》,也是这种风格。

  尼亚加拉大瀑布是世界风景一大奇观。

  面对如此雄阔壮丽千姿百态的大瀑布,她不是任情感如瀑布般奔泻,而是极其节制内敛。

  她态度从容,按照参观的次序,从不同落足点论述自己所见所闻,曲折有致地从不同角度展示瀑布的不同声色姿态。

  写它的奔腾,写它的跌落,写它的雄阔,写它的柔情,细微缜密,多姿多彩。

  她如实描绘,没有过分夸大形容,但文字生动准确。

  作者确是把瀑布写活了,写出了它的内在精神,是一首大自然的生命之曲。

  你可以从中吸取你人生的需要。

  这是在客观描述中,让你自己去领略的,作者避免直接的强加。

  前面我们说过,宗璞的散文与传统靠近,尤其在山水游记方面,尤为突出。

  中国有悠久的山水游记的传统。

  一种是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官宦,在仕途遭阻,人生不得意的时候,往往寄情山水,从陶渊明、苏轼、柳宗元直至晚明袁宏道、张岱等,他们造成了中国寄情山水的深厚传统。

  另一种则是自郦道元的《水经注》直至明《徐霞客游记》这一路,他们则是自然地理风貌、风俗民情的实录记述。

  但只因其文字简洁优美,句型排比错落,显示了很高文学价值,成了中国游记的一种典范,影响深远。

  清人杨名时在《徐霞客游记·序》中曾说出这种游记的妙处:“其所自记游迹,计日按程,凿凿有稽,文词繁委,要为道所亲历,不失质实详密之体;而形容物态,摹绘情景,时复雅丽自尝,足移人情”。

  宗璞的山水游记,实受这一派影响,即受客观对象规范的传统笔法。

  如《三峡散记》,计日按程,道所亲历,主观抒情文字极少。

  尤其后来的《热海游记》,文字老到,与《徐霞客游记》庶几近之。

  全文在记这自然地理风貌本色,语句简炼,风格俊逸──

  自腾冲西南行约十八公里,山势渐险,巉岩峭壁,几接青天。

  再往上走,赫然有一台在:台上有石栏这护:“这就是大滚锅。

  ”主人指点说。

  走上去,脚底都是热的。

  台上水气蒸腾,迷茫间见一大池,池面约有十余平米,池水翻滚,真如座在旺火上滚开的大锅。

  站定了细看,见水色清白,一股股水流从池底翻上来,涌起数尺高,发出扑扑的声音,热风扑面,令人竦然。

  与游记接近的宗璞另一些写景文字,如《紫藤萝瀑布》、《丁香结》、《好一朵木楼花》、《报秋》等,则显示了另一种文体风味。

  这些文章依然不重华采装饰,全文仅数百字,其特点是意蕴深厚,内涵丰富,眼前景心中意化而出之。

  在写景物同时,笔端深藏感情,往往是清丽的语言呈现精美的意象。

  通过暗示的意境,引起读者的联想与回味。

  《紫藤萝瀑布》其实只写了两个意象,一是宏观总体的,就是盛开的紫藤萝一串一串一朵一朵聚集成的瀑布:“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另一个则是微观个体的:“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紫藤萝开得恣肆风流,辉煌灿烂,但又端庄雅淑,耐得寂寞。

  不管是宏观的飞动闪光的瀑布,或是一朵张帆航行的船舱,都在读者心中造成充满生命的张力。

  宗璞笔下经常出现的花,大凡是丁香、二月兰、玉簪、藤萝、木模等,作者表现了对这些平凡花草的特殊感兴。

  它们不富贵、不骄奢、不夺人耳目,但却有一份清白、高雅、坦诚、温馨,一种坚实的甚至抗争的生命力。

  花美在精神,精神是要人用心去感受。

  宗璞是从这些微小的生命中提炼出来那充盈其间的强大与伟力的。

  这使人联想起宗璞的气质和修养以及她的道德人生观念。

  她有儒家重实践的精神,崇尚现实,直面人生的欢欣与痛苦。

  她做人做文重精神不重外表,她美学观念也是:“美文不在辞藻,如美人不在衣饰,而在天真烂漫舒卷自然之中,匠心存矣。

  ”(《丁香结》代后记)这些即景抒情文章辉映着她本人的天性醇厚,心如璞玉。

宗璞的优美散文

  宗璞《哭小弟》赏析:

  初读宗璞的《哭小弟》,单单是一种纯粹的催人泪下的感觉。

  然而当我反复细读,逐字逐句地品味其中“奥妙”时,不禁发现全文结构之巧、感情之深、语言之细等特点是一般文章远远不及的,更不是一句简单地纯粹的“催人泪下”就能统而概之的。

  下面,我就从结构、感情、语言三个方面谈谈我个人对《哭》这篇文章的看法。

  首先,结构巧妙的是《哭》一文的第一个特点。

  《哭小弟》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悼念性散文。

  作者通过对小弟的一生事迹和病逝经过的回忆,边叙事边抒情,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悼念的目的。

  这是文章结构巧妙的表现之一。

  另外,作者在行文中,把小弟的一生事迹和病逝经过切割成许多点和块,然后以“哭”字为焦点,以忆念为引线,将它们重新组合成一个各种材料交叉迭积,抒情与叙事交互为用的有机整体。

  如文章第一、二两个自然段,由“我”见到的小弟的出国名片回想到小弟的逝世,进而抒发心中悲痛之情,再由失去这份骨肉亲情的刻骨铭心之痛,进一步加深了对小弟生平和病逝的回忆……如此般现实与追忆交相往复,这就不仅避免了叙事的刻板、抒情的空洞,增强了文章内涵的丰富性、立体感,而且充分体现出作者伏案写作此文时那种思绪万千、难以控制的痛切激情。

本文来源:http://www.rconcon.com/gongzuogongwen/17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