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公文 > 规划设计 > 毕业设计 > 正文

办公楼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办公楼结构设计开题报告【三篇】

【www.rconcon.com--毕业设计】

结构设计分为建筑结构设计和产品结构设计,其中建筑结构包括上部结构设计和基础设计。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办公楼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办公楼结构设计开题报告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第1篇: 办公楼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办公楼结构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慈溪市先锋电器公司办公楼设计专业班级:土木101学生姓名:陈利威学号:201051395126一.课题的目的、意义

  目的:1﹑巩固本人四年来在校期间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并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应技能综合解决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各方面实际问题;2﹑初步了解并掌握一个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设计工作的方法与步骤;3﹑培养自己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正确掌握和运用设计原则,能综合全面地考虑设计中各方面的问题;4﹑了解并掌握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的全过程,正确掌握框架结构设计原理和内力分析的计算方法;5﹑熟悉建筑及结构设计方面相应的常用规范、规程和定额标准,以及掌握建筑设计软件cad的性能及其操作使用方法,提高工程制图技能;意义:毕业设计是对我们大学四年来所学知识的一次全面的,彻底的,综合的考查,也是对我们在学期间的最后一次大练兵。通过这次设计,熟悉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的全过程,熟悉相关设计规范、手册、标准图集以及工程实践中常用的方法。

  毕业设计对于培养我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积极、独立完成毕业设计也是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做出必要的准备。

  二.选题的背景、意义

  本课题为慈溪市先锋电器公司办公楼设计。行政办公楼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行政办公楼因使用性质、单元组合、使用对象和管理模式等不同而对建筑设计产生多元化的需求。某行政办公楼设计作为办公楼设计的一种,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已作为当地经济繁荣、科学进步的重要形象。目前,“适用安全,经济美观”建筑成为人们所青昧的一种建筑形式,作为设计人员,应具备很强的节能意识和环境意识,使行政办公建筑节能与改善环境互相结合,从而达到改善自然环境与提高行政办公效率的目的。

  现代办公楼建筑通过对传统办公楼模式的革命性创新,应用生态节能等高科技,不仅创造了更加舒服的室内物理环境,而且引入空中景观中庭和社会功能,创造了更加人性化、令人愉快的工作环境,空间也变得流动和富于趣味,强调精神化的需求,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进化。

  未来办公楼建筑的发展趋势是明显的:所有高科技手段都围绕着绿色生态和节能的主题,建筑形态会更加多样化,功能构成会更加丰富化,更加强调人性化和令人身心愉悦的空间环境创造。政府行政办公楼建筑与其它办公楼一样,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适应性、灵活性、高效性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以充分展示建筑功能与建筑形象的亲和力与开放性,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创造亲切宜人的建筑形象和舒适自然的办公环境。

  三、相关研究动态办公楼建筑的发展趋势:围绕着绿色生态和节能的主题,建筑形态会更加多样化,功能构成会更加丰富,更加强调人性化和令人身心愉悦的空间环境创造。政府行政办公楼与其他办公楼一样,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适应性、灵活性、高效性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以充分展示建筑功能与建筑形象的亲和力与开放性,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创造亲切宜人的建筑形象和舒适自然的办公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主义、智能化、人性化、个性化、现代化、功能复合化办公建筑的设计理念将是今后现代办公楼的发展趋势。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难点

  及预期达到的目标

  该行政办公区位于浙江慈溪附海镇工业园区。其主要功能为商务行政办公。其中一层为大堂,二至五层为行政办公。该工程采用框架结构,墙体采用加气混凝土空心砌块,建筑层高均满足各功能用房的要求,一层3.9m,二层至五层3.6m。大楼设置有两台防烟楼梯间,一台消防电梯和一客梯,并配以相应数量的出入口,垂直交通和水平交通方便快捷。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室内设置有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自动喷淋系统,每层一个防火分区。考虑建筑的人性化设计,大楼设置有残疾人专用厕所,电梯设置有残疾人设施,入口设置残疾人轮椅坡道和盲道,设置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保安监控系统。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及难点:

  对于框架结构,在结构建筑特点方面:它是由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及基础为主框,加上楼板、填充墙、屋盖所组成的结构形式,楼板和横梁连在一起,横梁和柱通过节点连为一体,形成承重结构,将荷载传至基础,力的传递路线比较明确。对于整个房屋全部采用这种结构形式的称为框架结构或纯框架结构。框架可以是等跨或不等跨的,也可以是层高相同或不完全相同的,有时因房屋布局和空间使用要求等原因,也可能要在某层抽柱或某跨抽梁,形成缺梁、缺柱的框架。墙体是填充墙,仅起围护和分隔作用,所以框架结构的最大特点是承重构件与围护构件有明确分工,建筑物的内外墙处理十分灵活,应用范围很广,因此能为建筑提供灵活的使用空间。

  在结构受力性能方面:框架结构构件截面较小,因此框架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都较低,它的受力特点类似于竖向悬臂剪切梁,楼层越高,水平位移越慢,高层框架在纵横两个方向都承受很大的水平力,所以框架结构属于柔性结构,自振周期较长,地震反应较小,经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具有较好的延性性能。因此,根据框架结构的自身特点,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国际上流行采用“三统一”的原则,即“统一柱面、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的模式设计。统一柱面可使办公楼根据人们的需要和功能要求实行相对任意分割,不至于因建筑柱面不同而在改变使用功能上受到制约;统一层高可使楼房采光效果好,空气流通顺畅,布局安排合理,水平运输畅通无阻,有利于使用功能的相互替代;统一荷载,打破了会议室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明显界限。在这个总原则的指导下,我们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建筑设计方面:

  1、要先对建筑外观、建筑面积、建筑高度、层高和室内净高进行设计;

  2、然后对局部进行设计,如地下室墙身、楼地面、顶棚、屋面、楼面、坡面及楼梯位置,消防要求等进行设计。各部分都要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

  3、最后要明确框架结构的抗震级数,采用规则结构以利于房屋抗震,按照“三

  统一”的原则,确定柱网尺寸,确定材料及截面尺寸,以及基础的选定。

  其次,在体系的选择方面:

  1、由于在发生地震时,框架柱首当其冲,一旦出现塑性铰,将危及该柱距范围内的上层建筑,并可能引起相邻柱距范围的上层建筑连续倒塌,所以框架结构不宜采用单跨形式;且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都由抗侧力构件承担,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框架体系;

  2、框架结构的柱与梁宜上下左右贯通,不宜采用复式框架;以及砖混框—剪结构。

  3、在填充墙的布置方面:宜采用轻质材料,且应避免形成上、下层刚度变化过大;避免形成短柱;减少因抗侧刚度偏心所造成的扭转。

  再次,在结构设计方面:

  1、首先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选取不同的荷载代表值来进行承载力计算。

  2、进行变形验算。

  3、进行横向水平与纵向水平地震的作用计算。最后,我们还要进行“三水准、两阶段”设计方法进行抗震设计:

  1、做好“强柱弱梁”的设计

  由于框架柱受轴向压力作用,其延性通常比梁的延性小,一旦框架柱先于框架梁出现塑性铰,就会产生较大的层间位移,甚至形成同层各柱上下端同时出现塑性铰的“柱铰结构”,从而危及结构承受垂直荷载的能力

  2、做好“强剪弱弯”的设计

  为了防止梁端,柱端在弯曲屈服前出现脆性剪切破坏,在设计中要求做到“强剪弱弯”亦即构件的受剪承载力要大于构件弯曲时实际达到的剪力。

  3、做好“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还要对节点进行抗震结构设计要求框架节点核芯区不先于梁柱破坏。

  本课题预期达到的目的:

  通过设计满足行政办公楼的使用要求,利用它的一些特征优势,综合考虑环境、交通、景观、企业文化等多种因素,设计出更多既满足不同的企业要求又各具特色的建筑产品,供使用者选择,从而营造节能环保,有益健康的行政办公环境。

  五、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

  工作进度:

  ⑴2013.11.26-2013.12.20查阅相关专业文献、资料;完成开题报告,外文翻译。

  ⑵2013.12.21-2014.01.25根据设计原始资料,完成方案设计及建筑设计。提交建筑总平面图、首层平面图、标准层平面图、顶层及屋顶平面图、正立面图及侧立面图、剖面图(楼梯间等剖切面)、主要节点构造详图。

  ⑶2014.01.26-2014.02.01结构计算。完成屋面及各楼层楼面荷载计算、选取一榀典型框架手工进行内力分析、组合、梁板配筋计算、楼梯配筋计算、基础配筋计算。

  ⑷2014.02.02-2014.03.01绘制结构图。提交首层梁板配筋图、标准层梁板配筋图、顶层及屋顶梁板配筋图、各层柱配筋图、楼梯、雨蓬及檐口大样图等、基础平面图几配筋图。

  ⑸2014.03.02-2014.03.015撰写和整理设计计算书,上交毕业设计成果。⑹2014.06.10毕业设计答辩。

  六、主要参考文献

  [1].李必瑜,王雪松.房屋建筑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2].赖东林.对某综合楼结构设计的探讨[j].广东科技,2007.[3].佚名.办公建筑那点事.城市建筑杂志社,2010.[4].肖诚等.体现人文关怀营造办公建筑新形象——深圳华工科技办公楼设计浅谈[j].建筑创作,2002.[5].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沈蒲生主编.混凝土结构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土建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指导教师审核意见:篇二: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政府办公楼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宝鸡市陈仓区区政府办公楼

  学生姓名学号

  所在院(系)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年月日123(4篇三:建筑工程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办公楼

第2篇: 办公楼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办公楼结构设计开题报告

  1.设计(或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本工程为某城区办公楼采用多层框架结构,为永久性建筑。该楼总建筑面积为8000㎡,拟建位置另行给定,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根据城市城市规划.建筑规模和要求以及现有的气象条件(气温.相对湿度.主导风向.基本雪压).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及材料供应和施工条件进行设计。西城区办公楼由主楼和会议中心两部分组成,主体结构为7层,内外装修均为一般装修。

   相关设计依据:

   (1).《建筑地基设计规范》gb50007-XX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010-XX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XX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011-XX

   (5).《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XX

   (6).《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cb/t50001-XX

   (7).《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XX

   (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1995

   (9).有关标准图集、相关教科书和及相关规定。

   意义:

   近年来框架结构在世界各地又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城市普遍兴建了包括商场、住宅、旅馆、办公楼和多功能建筑等各种类型的框架建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参加或从事框架结构设计已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之一。

   通过毕业设计对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做一个系统的总结和应用,通过自己对在熟悉任务书的基础上参观、比较同类建筑,查阅、搜集有关设计资料使我的所学的知识得以综合的应用,提高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对所学过的知识得以系统的深化。并培养我独立解决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及掌握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绘制的方法,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毕业前半年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的实践性学习环节,是学习深化、拓宽、综合教学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所以我们每一个毕业生都应该认真的努力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2.国内外同类设计(或同类研究)的概况综述

   框架结构是由梁柱杆系构成,能够承受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的承重结构体系。一般设计成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主体结构均宜采用刚接模式。抗震设计时,为协调变形和合理分配内力,框架结构不宜设计成单跨结构。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以梁受弯为主要受力特点,梁端弯矩和跨中弯矩成为梁结构的控制内力。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柱承担水平剪力和柱端弯矩,并由此产生水平侧移,在梁柱节点处,由于协调变形使梁端产生弯矩和剪力,因此产生于柱上下端截面的轴力、弯矩和剪力是柱的控制内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产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安全、经济,还要实用、美观。政府办公楼作为公共建筑,在适应时代需求的同时,不仅有与其他公共建筑的共性,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其总体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政府办公楼(特别是城市办公楼)一般为高层超高层建筑,少数低级行政单位为多层。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持续不断的拥向城市,致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需要更多的政府机关、单位和工作人员来管理和协调辖区内的各种关系,因此,政府办公楼必须为各级行政工作人员提供足够的办公空间,而现在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建筑技术的日臻成熟,因其能提供大量的建筑空间,因而成为多数政府办公建筑的首选。

   (2).主体大都采用框架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以满足现代办公建筑的布置灵活、大开间、大进深要求。材料上多用钢筋混凝土,局部采用钢结构,以满足承受自重、活荷载以及办公用具荷载,并保证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要求。

   (3).为减轻结构自重,现代框架结构内部填充墙多采用加气砼砌块,外墙多采用非承重黏土空心砖。

   (4).政府办公建筑面积较大,使用人员众多,流动性大,一般布置为内廊式,竖向上则布置多部电梯、楼梯。

   (5).政府办公建筑作为特殊的公共建筑,作用也因使用单位的不同而各异,因此在设计时还应充分考虑便于各部门施政的要求。

   (6).政府办公楼中有一些特殊用途的房间,如会议室,新闻发布厅等,由于其建筑面积很大,且内部要求空旷,不能布置柱,因此在结构设计中是难点,需要特别重视,重点考虑。

   (7).办公环境的好坏会影响办公效率的高低,因此现代政府办公建筑应充分考虑保温隔热消音通风等要求,采用新型无毒装饰材料,减少对办公人员的影响。会议室、新闻发布厅等特殊用途房间还应专门设计,满足其特殊要求。

   (8).随着现在能源的日益紧缺,建筑作为能源消耗大户,也应充分考虑环保要求。现代政府办公建筑中多采用新型、环保技术和材料,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限度的节约能源。

   (9).政府办公楼作为公共建筑,必须考虑对交通运输的要求,保证周边道路的通畅。

   (10).在保安监控、清洁卫生方面,应设置专人专管,以利于工作的开展和责任的落实。

   3.课题设计(或研究)的内容

   本工程根据设计任务书设计一办公楼,根据地质情况及各种荷载情况设计建筑物的基础,根据荷载和建筑布局设计建筑物主体各层结构,设计梁柱的尺寸及配筋、板厚及配筋,根据气象条件设计建筑物的地下防水防潮、屋面的防水、保温与隔热,使其达到“实用、安全、经济、美观”的要求。

   (1).建筑方案设计

   绘出主要平面,立面,剖面图,标明尺寸(一张1号图纸),比例1:200。

   (2).建筑施工图设计

   1).平面图:底层平面,标准层平面,顶层平面,比例1:100;

   2).立面图:主立面,背立面,侧立面,比例1:100;

   3).剖面图:主要剖面(1:100),楼梯剖面(1:50);

   4).详图:需要详细说明的节点,比例1:10或1:20;

   5).总平面图(1:500),门窗表,建筑设计说明。

   (3).结构施工图

   1).基础平面图和基础详图,比例1:100;

   2).楼面,屋面结构平面图及节点详图,比例1:100;

   3).框架梁柱配筋图节点详图,比例1:50;

   4).部分结构构件详图,比例1:20或1:10;

   4.设计(或研究)方法

   采用框架结构近似计算法,求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用弯矩分配法;求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时,有d值法等。求水平地震作用的时候采用底部剪力法;

   结合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查阅参考资料初步设计,再交指导老师审查,审查通过后,利用autocad、和手工完成绘图,利用excel、word等完成设计说明书及其他内容的编写。

   结构部分计算的大概步骤:

   1).初估梁柱截面尺寸2).荷载计算

   3).水平地震作用的侧移验算4).风荷载作用下的侧移验算

   5).水平地震作用下横向框架的内力计算6).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计算

   7).框架梁柱配筋8).板的配筋计算

   9).楼梯配筋10).基础的设计及配筋计算

   5.实施计划

   设计内容所用时间

   1.英文资料翻译1周

   2.开题报告、建筑方案2周

   3.各种结构的确定、绘图、编制设计说明书7周

   4.修改、整理1周

   5.检查、准备、答辩1周

第3篇: 办公楼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办公楼结构设计开题报告

  对于很多刚接触课题研究的学生对于如何撰写办公楼设计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比较茫然,不知道从何下手,往往因为不得要领,走了很多弯路,办公楼设计毕业设计开题报告一般包括课题来源、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大纲、参考文献等等,下面我们就以高科技园区办公楼的低碳设计策略研究为例,了解办公楼设计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格式规范。

  课题名称:高科技园区办公楼的低碳设计策略研究

  1、选题意义和背景。

  1.1研究背景。

   在低碳时代的大背景下,高科技园区内的高科技企业,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行业的企业,普遍想打造企业自身低碳形象。高科技园区内的建筑是各类高科技企业表现的重要形式,特别是占据主要形象的各种办公研发类建筑,往往成为高科技园区内的标志。如果在办公研发建筑的设计中融入低碳设计方法,将使其更加符合企业形象和时代特征,创造更为适宜的办公环境,会成为高科技园区内办公楼建筑设计发展的重要趋势:作为高科技型企业办公、研发等功能的办公楼设计上,也随着高科技园区的发展而不断成熟起来可,到注重人员之间相互交流的开放式空间的出现从早期的满足基本功能,在其需求即计,而今到加入信息时代的高科技特点(高速电梯、空调、再到后来的庭院式及人性化设计算机网络、楼宇自动化等)。注重低碳技术和节能手段的运用,为工作人员提供更为舒适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成为高科技园区办公楼建筑设计新的目标。

   1.2研究意义。

   在中国每建1平方米的住房,将向大气中排放约0.8吨的碳。我国已有的约400亿立方米建筑,95%以上的都属于高能耗建筑。建筑业是高资源消耗行业,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占到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0%,是所有行业里比率最高的。建筑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对于我国兑现哥本哈根会议承诺,发展低碳经济,创建低碳社会,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节能减排是建筑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公共建筑,特别是办公建筑,建设量大,并且在单位建筑能耗上远远高于住宅等类型的建筑,在建筑的节能减排上有着更多需要探讨的方面。高科技园区办公楼由于其直接服务于高科技产业,与高科技产业以及相关的新的科技产品和技术手段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园区内部各类办公建筑有着更为明显的对于低碳一一这一时代主题发展的诉求。

   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类高科技园区快速发展,园区办公楼建筑的建设量也越来越大。然而由于国内各地区以及各个企业自身发展的不平衡,还有相当多的科技园区办公楼建筑在其设计上没有考虑能源消耗等问题。很多高科技园区办公楼的设计仅仅只是满足于对功能的基本需求,并没有创造出一个能激发企业员工工作激情的工作环境,并未能加入信息时代的高科技元素,反映高科技特征。特别是许多诸如新能源等高科技行业企业在对于节能减排、减少建筑能耗等方面的考虑仍然很少,未能反映出作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形象。本文正是希望对于在低碳背景下的高科技园区办公楼建筑设计方法的研究与探讨,探索符合于高科技园区办公楼建筑设计的低碳设计策略。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关于低碳建筑/绿色办公楼的既往研究虽然低碳建筑的概念提出时间并不长,但是国外在相关学科领域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且可以从以往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中吸收相关成果。美国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LEED标准,对公共建筑、住区、独栋住宅以及既有建筑改造等都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当前世界各国中最完善和最具有影响力的指标体系。英国、德国、丹麦、口本等国家也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制定了相关建筑节能标准,推广低碳建筑技术。

   英国制定了“气候变化计划书”,设立了长期的CO2减排目标:至2050年实现CO2减排60%,并争取在2020年实现减排26-32%.设立了“生态住宅评估”,体系(BREEAM,英国政府将政策的重点放在对于新建住宅上面,并计划于2016年实现所有新建住宅零碳排放目标。贝丁顿零碳社区是世界上第一个零碳排放的社区,在采暖上以内含氢气的三层玻璃应对英国漫长的冬季,在通风上以风力驱动的热压“风帽”作为室内新风来源,以太阳能光电板产生的电能供小区使用,在满足社区居民现代舒适生活的同时,实现了零碳排放的目标。

   德国制定了生态导则LNB.在政策上积极鼓励民众使用太阳能,并可以把富余的电力能源导入城市供电系统,居民可以赚取部分费用以提高居民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兴趣;利用当地原生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积极推行模数化、标准化结构装配;并对旧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提供政府资助。在2009年,德国开始禁止建造没有配备隔热设施或者没有配备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建筑物。席立尔山的太阳能社区,拥有50栋太阳能居民房和1栋大型商住两用房,整体全年生产的用于电力及供暖的能量超过了住户本身的需求,实现了100%的无污染零碳排放。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政府于2009年3月提出一个气候变化应对计划,其目标是到202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碳排放”城市。为实现零碳城市的目标,哥本哈根先后提出共50项措施。主要包括大力推行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制定严格的建筑标准,并进一步推广节能建筑;鼓励垃圾回收利用,同时依靠科技开发新能源、新技术;除提倡电力车、氢动力车等城市绿色交通外,哥本哈根还推行“自行车代步”.作为自行车之城,哥本哈根市内的三分之一的通勤往来都是通过自行车,90%的居民拥有自行车。

   国内则针对建筑节能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相关标准,大力研究相关节能建筑材料和构造,特别是对屋顶隔热材料、墙体保温材料和构造、门窗构造等,改善了建筑的能源消耗状况。同时,绿色建筑也有了一定发展,但在低碳建筑的研究上起步较晚,随着政府建设低碳社会的力度的加强以及民众和企业的大力参与,低碳建筑也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

   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将低碳城市与低碳建筑作为世博会的重点,为低碳社会和低碳城市思想在国内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极为积极的作用。上海世博会零碳馆是中国第一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筑,采用了顶部利用颜色鲜艳的风帽捕捉风能发电,太阳能集热装置吸收太阳能发电,屋顶绿化吸收COZ,并利用黄浦江水作为建筑的空调系统等技术手段。

  3、参考文献。

  [1]NiklausKohler,SebastianMofFatt.Life-cycleAnalysisofBuildingEnvironment.IndustryandEnvironment,2004,26(2-3):17-21

   [2]PeterF.Smith.Architectureinaclimateofchange.ArchitecturePress,2001

   [3]KenYeang.Thegreenskyscraper一thebasisfordesigningsustainableintensivebuilding.Prestel,1999

   [4]McKlintock.CaseStudyAnalysisandComparisonofNaturallyVented,DoubleSkinFacadePerformance,ProceedingsofICBEST2001,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BuildingEnvelopeSystemsandTechnologies,Ottawa,Canada,2001,2:187-193

   [5]PhyllisRichardson.XS:SmallStructures,GreenArchitecture.UniverseBooks,2007

   [6]WoodrowClarkIII.SustainableCommunitiesDesignHandbook:GreenEngineering,Architecture,andTechnology.Butterworth-Heinemann,2010

   [7]HRHthePrinceofWales.GreenLiving:ArchitectureandPlanning.RizzoliIintlPubn,2010

   [8]AlisonKwok,WalterGrondzik. The Green StudioHandbook: EnvironmentalStrategiesforSchematicDesign.ArchitecturalPress,2006

   [9]KenYeang.TheSkyscraper一TheBasisForDesigning SustainableIntensiveBuildings.Prestel,1999

   [10]ThomasHerzog.SolarEnergyInArchitectureAndCityPlanning.Prestel,1998

   [11]VictorOlgyay.DesignWithClimate.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3

   [12]McihaelJCrosbie.GreenArchitecture,Aguidetosustainabledesign.WashingtonDc:AIAPress,1994

   [13]Olayay. SolarControl&ShadingDevices.PrincetonUniversityPress,Princeton,NewJersey,1996

   [14]GivoniB.Man.ClimateandArchitecture,SecondEdition.AppliedScience,1976,London

   [15]Watson,D.andLab,K.ClimaticDesign:Energy-efficientBuildingPrinciplesandPractices.McGraw-Hill,NewYork,1983

   [16]GZ.Brown,MarkDckay.Sun,Wind&Light-ArchitecturealDesignStragems.JohnWiley&Sons,Inc.2001

   [17]RichhardHyde.ClimateResponsiveDesign-astudyofbuildingsinmoderateandhothumidclimates.LondonandNewYork,2000

   [18]BamchGivoni.PassiveandLowEnergyCoolingofBuildings.VanNosh-andReinhold,1994

   [19]VerlagDAS.Steel&Sturctures一GermanSteelDesignAward2000.BeispieiGmbh,Darmstadt,2000

   [20]Schittich Staib, Balkow. Glass Construction Manual. Hrsg: Institut forInternationaleArchitekturDokumentationGmbH,1999

   [21]BrendaandRobertVale.GreenArchitecture-DesignforSustainableFuture.London:ThamesandHudson,1996

   [22]CrawleyD.B.,HandJ.W,KummertM.Contrastingthecapabilitiesofbuildingenergyperformancesimulationprograms.JointTechnicalReport,UnitedStatesDepartmentofEnergy,2005

   科技园区类(高科技产业经济学/园区规划):

   [23]顾朝林等。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24]魏心镇等。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5]王瑞明等。高新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26]陈紫兰。高科技园区的绿色规划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1997

   [27]M.卜斯特尔斯,P.霍尔。世界上的科技园区:构筑21世纪的产业群[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本文来源:http://www.rconcon.com/gongzuogongwen/180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