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公文 > 工作计划 > 工作计划 > 正文

关于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计划【九篇】

【www.rconcon.com--工作计划】

计划:管理学术语计划:罗密欧方程式中的纯音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计划【九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计划1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及主要特点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近年来不断升高,已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1958—1959年,在年龄15岁以上的人群中抽样调查494331人,高血压患病率为5.11%;1979-1980年间,共调查4012128人,患病率7:73%;1991年调查950356人,患病率为11.88%。

  我国20世纪50~70年代,每年新发高血压100余万人;到了80~90年代,每年新发高血压300余万人。年龄越小,发病率增幅越大,其中25~49岁年龄组,上升幅度显着高于其他年龄组。目前,我国人群中,高血压患者已逾1亿,涉及几千万个家庭,平均4个家庭就有1个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已成为我国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洪昭光教授指出,我国高血压及其治疗存在“三高”、“三低”、“三个误区”的现状特点。“三高”,即指高血压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及致残率高。患病率高,据推算,目前已有1.1亿多患者;死亡率高,是指高血压死亡率已居心血管患者死亡的首位;致残率高,每年因高血压可新发150万脑卒中患者,现幸存的600万脑卒中患者中,有75%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

  “三低”,即指知晓率低、服药率低及控制率低。知晓率低,是指了解自己患高血压的,还不到高血压患者1/2;服药率低,是指知道自己患高血压需要服药,但能遵医嘱服药的还不到1/4;控制率低,由于不遵医嘱服药等原因,高血压发病的控制率不到5%。在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往往存在“三个误区”,即他们或不愿服药,或不难受不服药,或不按病情科学地服药,这是非常不对的。因为,提高服药率及控制率,是当前治疗高血压成败的关键因素。

  为了提高广大群众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并引起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和社会各界对高血压防治工作的重视,以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及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国家卫生部自1998年起,确定每年10月8日为全国高血压日,向社会各界显示了控制高血压的决心和力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一定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高血压诊断标准和理想降压目标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病,也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据统计,全世界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6亿,据估计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约1.2亿人。1998年9月29日至10月1日,第七届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的高血压大会在日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新的高血压治疗指南,明确了诊断高血压的新标准,全面提出了高血压的防治方案。这一指南被认为是最为全面的高血压防治方案,方案于1999年公开发表。

  我国高血压联盟于1999年公布了相应的高血压防治指南,根据这一指南,规定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经多次测量血压(一般是在同一上臂测量血压,连续3日),如果血压≥140/90毫米汞柱,即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压了。血压<130/85毫米汞柱为正常血压。介于两者之间称“高正常血压”。理想的血压值是<120/80毫米汞柱。

  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最主要的危害是会发生心、脑、肾并发症,长期未经良好控制的高血压,会引起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肾损害等一系列病变,轻者造成患者丧失劳动力,生活不能自理,重者会造成死亡。又由于大多数高血压病人早期多无症状,悄无声息,故高血压被医学家形象地称为“无声杀手”。据估计,若使血压平均下降5~6毫米汞柱,就可使冠心病减少16%,脑卒中减少38%。因此,加强对高血压的防治,对于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有很大的意义。

  理想的降压目标是:

  所有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均应降至<140/90毫米汞柱,≤138/83毫米汞柱更为理想。轻度患者以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为好。中青年应降至<130/85毫米汞柱,老年患者以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为宜,单纯收缩压高者亦应将收缩压控制在140毫米汞柱以下。若合并糖尿病或心、脑、肾等脏器损害时,应尽量将血压降至<130/85毫米汞柱或达到理想水平。

  降压注意事项

  降压要平稳,药物开始用小剂量,逐渐递增,直至血压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忌突然换药或忽服忽停,否则因血压大幅度波动易导致意外。故有人建议,对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初始降压目标可将收缩压高于180毫米汞柱者降至160毫米汞柱以下,收缩压在160~179毫米汞柱之间者使之降低20毫米汞柱。平时,高血压患者要坚持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适量的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

  高血压可增加某些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如卒中、冠心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效治疗高血压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但治疗高血压是一项复杂的任务,而说清楚什么是高血压也很困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较低血压也有危险,这就改变了我们对最佳血压的认识。

  收缩压与舒张压

  现有研究表明,舒张压不再是血压状况的主要决定因素,收缩压和脉压已经取代舒张压成为血压状况的主要决定因素。有证据提示,收缩压、脉压和舒张压都是病人血压特点的一部分,而患者的年龄决定了这三个测定值的相对重要性。最近的分析显示,年龄小于50岁的人,舒张压仍是心血管事件危险的最强预测因素;

  年龄小于60岁的人,收缩压和舒张压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相同;但≥60岁的人,收缩压和脉压是心血管病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最重要的预测因素,在此年龄组,脉压增大是评估危险的最重要因素,但它几乎总伴有收缩期高血压。如收缩压>120mmHg,并保持不变,危险性随脉压增大而增加(此时舒张压降低)。

  ≥60岁的病人,收缩压和危险呈正相关,舒张压和危险呈负相关。在某一特定收缩压值,舒张压越低,心血管病危险越大。舒张压与心血管病危险之所以呈负相关,是由于在年龄增长过程中,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学发生相应改变。从中年开始,大动脉逐渐变僵硬,收缩压增高,舒张压下降。而收缩压和舒张压平行增高,可反映外周血管阻力增加。

  预防是处理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

  总的说来,血压大于正常高限(收缩压为130~139mmHg或舒张压为85~89mmHg)的人中,约有41%将在4年内发展为长期高血压。所以血压大于正常高限的人群也应接受降压治疗。

  改变生活方式是降低血压相关心血管事件危险的适当方法。经常运动(至少每周3次,每次30分钟),进食低脂肪、高纤维膳食,特别是多吃水果和蔬菜,可使收缩压降低8mmHg,舒张压降低3mmHg。

  高血压最佳治疗(HOT)

  减轻体重也可降低血压,每24小时减少钠摄入量44mmol可使舒张压降低0.9mmHg,收缩压降低1.7mmHg。

  研究表明,虽然将舒张压降至≤80mmHg,并不能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但严重心血管事件(心梗、卒中或因心血管病死亡)亦不增加,即使舒张压降至70mmHg也如此。其临床意义在于,如积极治疗收缩期高血压导致舒张压降低,即使舒张压降至70mmHg也是安全的。

  研究证明,对于各期高血压病人,应将收缩压降至<150mmHg,舒张压<90mmHg。JNCⅥ建议,大多数1期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如果改变生活方式不能使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就应该开始药物治疗。2期和3期高血压病人,应立即开始药物治疗。JNCⅣ建议将收缩压维持在<140mmHg,舒张压维持在<90mmHg。

  对于伴有糖尿病的患者,更应严格控制血压。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和HOT研究指出,应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舒张压降至80mmHg。严格控制血压可以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和病死率。将血压降得更低对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适合,有待进一步研究。

  高血压治疗的17个误区

  中国的高血压患者约有1.6亿。在接诊高血压患者时,经常遇到患者问:“我能不能换个药啊?”不论刚得高血压的患者,还是老病友都会提这个问题。

  除了上述问题,在高血压治疗方面也有不少误区的存在,下面是常见高血压治疗的17个误区!

  高血压病治疗的误区是什么

  由于高血压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可以毫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甚至有的病人一生无临床症状。所以许多病人认为,高血压病是一种可治可不治的病。血压高了就服点降压药,稳定了就不再服药,这是错误的。其实血压的正常就是服了降压药治疗的结果。停药后血压必定又会增高,甚至更高。这种血压的明显波动,正是导致脑中风、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患有高血压病的病人应积极地治疗,以免重要靶器官受损,致残后而后悔莫及。

  高血压病是一种需要持续不断治疗的慢性病

  绝大多数病人需要坚持长期或长时间服药,甚至有的的病人需要终身服药。所谓终身服药,就是批确认为高血压后,医生给病人以终身治疗。以药物治疗而言,病人就要吃一辈子的药。即使血压正常后,仍应使用合理有效的维持降压药物剂量,保持血压稳定,切不可吃吃停停。正确的治疗原则应该是“长期服药,可以少吃,不可不吃”。因此有高血压病的病人一定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长期坚持服药,不仅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还可以保障重要器官不受损害。而间歇性服药,或频繁换药,会使血压波动更加明显,结果导致动脉硬化,使重要脏器缺血、缺氧,最终形成急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此点务必引起所有高血压病病人的高度重视。因此,不论是药物治疗,还是非药物治疗贵在持之以恒。

  走出防治高血压病中的一些误区

  走出轻视预防的误区,防患于未然,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高血压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敌,一旦并发心脑肾等脏器严重损害,不仅给自己带来痛苦,而且给家庭、社会也带来了负担。应该指出:要想扼住高血压病这一人类“第一杀手”,其根本出路在于预防。所以,预防是首要的,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有防重于治的思想意识,力争做到不等到发生高血压病后才开始治疗。

  为此,要大力普及高血压病的有关知识,对有高血压病家族史、儿童时期血压偏高、肥胖等高危因素的个体更要加强预防,而预防的主要手段,就是远离不良生活方式,也即一级预防(详见“高血压病的一级预防”)。一旦患了高血压病则要积极、有效地加以治疗,要知道治疗高血压本身就是对心脑肾等并发症的最有力的预防(即二级预防)。

  走出不愿服药的误区

  调查发现:有的高血压病人因为无症状,仅在查体时发现血压增高,长期不服药,使血压一直处于高水平。其主要原因是对高血压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加之无明显症状而不服药。事实上,患有高血压病的病人一般可以没有特殊症状,即使有症状,大约1/3是心理压力所致,1/3是与服用降压药物的副反应有关,只有1/3与血压升高真正有关,且症状与血压水平未必一致。

  有的人则认为自己血压只是偏高,血压处于边缘状态,不值得治疗,也未引起重视。

  事实说明,这种轻度高血压同样对人体会发生危害。还有的病人因长期适应了较高水平的血压,一旦服用降压药后,血压下降至一定水平反而不适应,则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随后则不再用药。岂不知,持续高血压会造成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正确的做法是,不但要用药治疗,而且要坚持长期用药治疗。

  走出不能坚持治疗的误区

  这部分病人最多。一些病人虽然服药,但频繁地自己换药,使血压上下波动不能稳定;还有一些病人,服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特别是血压正常就停药,血压升高又服药;其中有人是怕高血压会降得过低或长期服药会产生药物副反应。其实一些新的降压药,特别是进口或合资企业生产的药,使用说明书非常全面、详细,即使发生非常低的不良反应亦被详尽列出。某些药品说明书很简单,但剧作用也未必比它少。

  更多的人以为不适症状已消失,甚至于还有的认为高血压已被“治愈”了,随时测血压又嫌麻烦,便掉以轻心地停止服药,殊不知这种“短期行为”实际上是有害的,也是错误的,它是导致血压不能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要知道,服药一停药一服药,结果导致血压升高一降低一升高,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将会引诱心脑肾发生严重并发症,如脑出血等症,悔之已晚。

  降压治疗的益处来自长期控制血压

  大量的临床资料已证实,降压治疗的益处来自长期控制血压。美国曾经做过这样的观察,500名高血压病人进行了为期5年的正规有效降压治疗,停药后发现其中1/2的病人在8个月后高血压又恢复原状,这足以证明长期坚持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血压持续升高时,除非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脑中风等严重并发症,一般不会自动恢复。所以,原则上应长期或终身治疗。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轻度高血压病人经治疗正常达半年以上,可试行停药观察,而中、重度高血压病人可停用其中的一种药或减少药物的剂量,但仍应坚持非药物治疗,定期随访。如果血压回升或升得更高时,则应恢复原用药剂量或调整为其他药物,并坚持长久用药。

  因此,对于高血压病病人应坚持“三心”,即信心、决心和恒心,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或推迟重要脏器受到损害。

  走出服不服药无多大差别的误区

  要知道,高血压病人中除5%左右(症状性高血压)可通过手术等方法得到根治外,其余90%以上的病人都是高血压病,这些病人是一种慢性病,往往需要长期或终身服药。有些人虽然已经发现高血压,但不在乎,甚至认为治疗不治疗均无所谓。

  甚至还有的朋友说:血压高点有什么了不起,不误吃,不误睡,什么也不影响,甚至会对苦口婆心劝他的医生产生一种“虚张声势”的感觉,仍然我行我素。持这种态度的人,是自己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是极端错误的,一定要予以避免。

  医学家认为,其服药与不服药的结局是截然不同的,坚持长期用药者由于使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可以减少和推迟器官的损害,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而长期不服药者则由于血压长期处于高水平,其本身可促进或加速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甚至引起致残或死亡。因此,要认清降压治疗的重要意义,积极、有效、长期地控制血压至正常或理想水平。

  走出单纯依赖药物,不做综合治疗的误区

  有人认为,得了高血压后只要坚持长期、规则地服药就准好,其实不然。因为高血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造成的,其中包括不良的生活方式等。高血压病病人发生并发症的原因除了血压升高外,尚有其他许多因素,这些因素医学上称为“危险因素”,

  如吸烟、酗酒、摄入食盐过多、体重超重、血糖升高、血脂异常、缺乏运动和体育锻炼、性格暴躁等。所以,药物治疗的同时也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否则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故治疗高血压除选择适当的药物外,特别还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一般地说,高血压的治疗应包括药物和非药物两种。非药物治疗有:一般治疗(合理休息、适当镇静)、饮食治疗、运动等。早期、轻度高血压病人,应在用降压药物前可先试用非药物治疗。3-6个月后复查血压,如多次测量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内,可继续非药物治疗,并定期测血压;如症状明显,则应同时应用降压药物。对于中、重度高血压病病人在采取降压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配合非药物治疗,才能有效地控制血压。

  走出以感觉估计高血压的误区

  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多少、轻重并无平行关系。有的病人,特别是长期高血压病人,由于对高血压产生了“适应”,即使血压明显升高,仍可不出现任何感觉不适。误认为只要没有不适感觉,血压就一定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高血压病病人没有任何症状,甚至血压很高也如此,但当血压下降后反感不适,此时只要使降压速度减慢些,坚持一段时间其不适感会逐渐消失。

  所以,有时血压降低也会出现头昏等不适,若不测量血压而盲目地加量,反而不利,为此可能延误治疗,而此种现象对病人的健康却潜在着严重的威胁,甚至导致并发症的发生。为此,高血压病人应主动定期测量血压,如1周至2周,至少测量血压1次。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能“凭着感觉走”。当然,最好是自己有个血压计,并学会自测血压,这样既方便又能及时了解血压变化情况。

  走出不按病情科学治疗的误区

  有少数病人,把别人降压效果好的药物照搬过来为己所用,这是既不客观又不现实的。因为,同样是高血压的病人对降压药物的敏感性、耐受性却是大不相同的。如某人用某药降压效果非常明显,则另外一人却效果不显,甚至无效。

  再如服用短效硝苯地平时,有一小部分人会即刻发生心悸、脸红等不适症状,而多数人则感觉良好。因此应当根据病情,因人而异,合理选用药物,最好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

  还有极少部分人则相信那些所谓毫无根据的道听途说:什么“保治保好”什么“可以根除”等等骗局,或者轻信某些虚假广告和偏方。因为高血压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这些都对坚持治疗有弊无利,以致失去合理的治疗机会,是不可取的。

  要知道高血压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这是肯定的,也是无可非议的。欲走捷径绝对是不可能的,甚至酿成不良后果。面对多种降压途径无所适从。当前社会上降压方法甚多,诸如降压鞋、降压帽、降压仪等,而国内外专家目前认定,只有降压药是可靠的降压途径,其他方法均处于试用阶段,目前只能作为辅助或精神安慰治疗。

  走出不求医、自行治疗的误区

  目前,市场上治疗高血压病的药物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各有其适应证和一定的副作用,不仅药物种类繁多,制剂复杂,降压机制等各不相同。其中有些已经过大规模临床应用其疗效予以肯定,而有些药物,尤其是新药的疗效则有待于临床进一步证实。况且高血压的合理治疗,需要根据全身情况选择最佳药物,这些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自行购药服用,带有一定盲目性、片面性,也有一定的不安全的因素存在。

  所以,应先经医生诊断,作必要的化验检查,及对心、脑、肾等功能的测定,然后进行治疗。千万不要凭想象,或认为只要是降压药难能用,更不能一味追求那些新药、特药,或认为价格越是贵的药越是“好药”。

  走出只顾服药、不顾效果的误区

  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目标是不仅要将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小于130/85毫米汞柱),而且要长期稳定,进而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的目的。由于种种原因(如怕麻烦、出差),不定期测量血压,一味“坚持”服药,此为“盲目治疗”,会使得血压忽高忽低,或者出现不适感,并且易产生耐药性或副反应。初服药者,可三天测一次;血压稳定后可每1-2周测一次。

  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药物种类、剂量、服药次数,将血压降至较理想的水平。还有更多的人,不仅不复查血压,更不去检查血、尿等化验,不讲究实效。全然不顾血压是否控制理想?靶器官有否损害?应该说,这种治疗在某种程度上是徒劳的,很可能导致前功尽弃的结局,即当发生严重并发症时方感到后悔莫及。因此,必须予以纠正。

  走出长期服用一类药、每日一次的误区

  有的病人盲目长期服用一类降压药,服药只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任何药物长期服用都会降低疗效,产生耐药性,并易产生药物副作用。同时,有不少病人的血压往往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降压机制的药物联合应用才能有效地降低其血压。

  另外,不同的病人应根据病程、年龄、个体差异、脏器损害的有无以及程度等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加以治疗,千篇一律或长期服用一类药物是不可取的。所以,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照病情需要及时选择和调整药物。

  有的人出于省事,或嫌麻烦,不管是短效降压药还是长效降压药都采取每日1次的服药法,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短效降压药服药数小时后,随着药物在血液中浓度的下降,降压效果也随之降低或消失。如不能定时服药,血压也随之升高,不能有效地控制24小时血压。而只有长效降压药或缓释、控释制剂才能维持12或24小时平稳降压。故每日一次的服用法不是适合于所有的降压药,而是仅限于长效、缓释或控释片。

  走出贵药就是“顶药”的误区

  有些高血压病人把一些价格比较贵的降压药称为“顶药”或“厉害的药”,认为只有病情很严重时才需用。其实,这些药多为钙拮抗剂或血管转换酶抑制剂的缓释、控释片,或长效的制剂。这些药的降压作用有时不如硝苯地平、复方降压片等常用价廉药物的作用强和快,但正是因为目前更强调24小时缓慢、平稳地降压,以及早期保护心脑血管免受持续血压升高的损害。所以,医生有时会根据病情开出上述的“顶药”。

  走出血压降得越快、越低越好的误区

  有的高血压病病人一味追求血压达到正常水平,甚至认为降压应该是越快越好;越低越好。其实不然,一般来讲除高血压急症(如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等)外,其余高血压病病人均宜平稳而逐步降压。因为,血压下降过快、过低,不但会使病人出现头晕、乏力等体位性低血压的不适症状,也称“脑贫血”,

  还极易发生缺血性脑中风,甚至诱发脑出血,这种情况尤其在老年人为甚。因为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此时偏高的血压有利于心脑肾的血液供应,如果一味要求降到正常水平,势必影响上述脏器的功能,反而得不偿失。因此,降压治疗时必须要掌握住缓慢、平稳的原则。

  走出能降压的都是“好药”的误区

  眼下降压药物种类繁多,真可谓琳琅满目。有西药、有中药、有中西药复合制剂;有单一制剂的、有复方制剂的;有国产的、有进口的、也有中外合资企业生产的等。为此,有不少高血压病病人以为只要能降低血压的都是“好药”。

  应该指出,不少降压药服用后确可使血压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但有些(如短效降压药)不能使血压保持稳定;有些则副作用较多,甚至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如不加选择盲目地应用这些降压药,很可能不仅不能稳定降低血压,还有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后果。而理想的降压药物应该是:能有效地降低血压;连续用药而不产生耐药性;副作用少;能降低高血压病引起的并发症;降压效果持久;服用方便;药价适宜。

  走出睡前服降压药的误区

  有的高血压病人,常将一天的降压药放在睡前或仅在临睡前服一次降压药,这种作法是不科学的,也是危险的。因为当人入睡后,人体处于静止状态,可使血压自然下降10%-20%,称为血压昼夜节律。而且以睡后2小时最为明显。倘若病人临睡前服了降压药,两小时也正是药物的高浓度期,可导致血压明显下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而使病人发生意外。

  这种情况在老年人高血压病者表现尤甚,必须加以避免。因此,高血压病病人降压药物应在晨起时服用,目的在于控制上午血压增高的峰值,以及预防与血压骤升有关的心脑血管意外事故的发生。对于长效降压药物也应选择晨起一次服用为宜。

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计划2

  (一)限制钠摄入<6g/d.可减少水钠潴留,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外周阻力,达到降低血压,改善心功能的目的。

  (二)减轻体重血压与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呈相关,特别是向心性肥胖,可使血容量增加,内分泌失调,是医学教育网原创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应限制患者每日摄人总热量,以达到控制和减轻体重的目的。

  (三)运动运动时(如跑步、行走、游泳)收缩压升高,伴心搏出量和心率的增高,但舒张压不升高,一段时间后,静息血压下降,心搏出量和心率增加的幅度下降。

  (四)坚持合理服药忌饮酒,可用镇静剂、因人而异确定服药时间、提供药物说明书,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并教会患者自己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五)避免诱因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身心过劳、精神创伤等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血压上升,故应指导患者自己控制情绪调整生活节奏。寒冷的刺激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冬天外出时注意保暖,室温不宜过低。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剧烈运动和用力咳嗽,以防医学教育网原创回心血量骤增而发生脑血管意外。生活环境应安静,避免噪音刺激和引起精神过度兴奋的活动。

  (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避免突然改变体位,不用过热的水洗澡和蒸汽浴,禁止长时间站立。

  (七)教病人自测血压每日定时、定位测量血压,定期复查,病情变化时立即就医。

  (八)需要就医的症状胸痛、水肿、鼻出血、血压突然升高、心悸、剧烈头痛、视物模糊、恶心呕吐、肢体麻木、偏瘫、嗜睡、昏迷等。

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计划3

  一、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脂肪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并可提供必需脂肪酸,有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但是脂肪摄入过多是引起肥胖、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膳食盐的摄入量过高与高血压的患病率密切相关。

  食用油和食盐摄入过多是我国城乡居民共同存在的营养问题。为此,建议我国居民应养成吃清淡少盐膳食的习惯,即膳食不要太油腻,不要太咸,不要摄食过多的动物性食物和油炸、烟熏、腌制食物。成年人一天食盐摄入量应不超过6克。减盐是一种既经济、效果又比较好的预防心血管病的措施。

  二、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

  合理安排一日三餐的时间及食量,进餐定时定量。要天天吃早餐并保证其营养充足,午餐要吃好,晚餐要适量。不暴饮暴食,不经常在外就餐,尽可能与家人共同进餐,并营造轻松愉快的就餐氛围。

  零食作为一日三餐之外的营养补充,可以合理选用,但来自零食的能量应计入全天能量摄入之中。

  三、高血压的防治及预防

  1、减少钠盐的摄入

  2、尽可能减少烹调用盐,建议使用可定量的盐勺;

  3、减少味精、酱油等含钠盐的调味品用量;

  4、少食或不食含钠盐量较高的各类加工食品,如咸菜、火腿、香肠以及各类炒货;

  5、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

  6、肾功能良好者,使用含钾的烹调用盐。

  7、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是导致血压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以腹部脂肪堆积为典型特征的中心性肥胖还会进一步增加高血压等心血管与代谢性疾病的风险,适当降低升高的体重,减少体内脂肪含量,可显著降低血压。

  8、不吸烟不饮酒坚持锻炼,过量饮酒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随饮酒量增加而升高。

  虽然少量饮酒后短时间内血压会有所下降,但长期少量饮酒可使血压轻度升高;过量饮酒则使血压明显升高。

  9、减轻精神压力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

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计划4

  什么是人的血压

  人类要维持生命并进行日常工作就必须得到能量的供应,就象汽车行进时需要汽油,电灯亮需要电能一样。而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则是人体能量的来源。血液则负责把这些营养物质和氧运输到各组织器官中。同时,将各组织器官在氧化代谢中所产生的废物运走。那么血液靠什么力量在整个人体系统中循环的呢?那就是血压,即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血液加于血管壁的侧压力,而血管弹性回缩所产生的压力则推动血液继续向前流动。所以血压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收缩压,舒张压分别指什么?什么是脉压?

  心脏收缩时,大动脉内产生的较大的压力,我们将此时的压力叫做收缩压,当心脏舒张时,动脉借助于大动脉的弹性回缩产生的压力推动血液继续向前流动,这时的血压称之为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二者之差叫做脉压。

  高血压的定义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高血压联盟,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协会的标准,明确提出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是:在未服降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为高血压。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高血压是能找到引起高血压明确病因的高血压。占到全部高血压人群的5%左右,可通过对原发病的治疗可使部分患者得到根治。而原发性高血压找不到病因,存在着遗传倾向及家庭聚集性,经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及认真的服药,也可使血压得到控制,减少危险事件的发生率。

  采用袖带式血压计测量血压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首先要注意袖带的宽窄符合标准,不能用儿童血压计袖带测量成人血压,以免造成假性高血压。其次,天冷时,不能怕麻烦,要卷起衣袖,否则会造成测量的血压偏低。

  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引起高血压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关键的有三种:1。体重超重;2。膳食高盐;3。中度

  以上饮酒。其他引起高血压的因素有:遗传倾向,吸烟,年龄,性别,工作紧张程度,血液粘稠度,高血脂症,社会经济及心理因素等。

  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

  超重、肥胖已成为高血压病的重要诱因,国际卫生组织已公认超重和肥胖是引起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中国、美国、日本和欧洲都有报告显示人群的体重指数增高,血压水平和高血压的患病率均逐步提高。

  当控制了年龄、性别、基线血压值,心率、吸烟、饮酒、等变量后,体重指数每上升一个单位(公斤/米),高血压病的相对危险性就增加10%。同时女性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略高于男性。

  超重和肥胖还是诱发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高脂血症、高血液粘稠度等病因。因此,超重和肥胖不仅导致血压升高,而且使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全面上升,使高血压病的危险层次明显上升。

  中国人的膳食特点和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

  “民以食为天”,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熟知的老话。可见,“吃”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地位之重要,它被视为和“天”一样崇高,是人类生存的必需。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有许多疾病现在伴随着“吃”的问题接踵而至了。现代医学已经证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大量的消化系统疾病,它们都与不合理的“吃”有很大的关系。于是,有许多人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远离荤食,只是吃素”,凡是肉、蛋类食物一概拒绝,日常只与瓜菜为伍,但这样做是不科学的。

  中国人的传统膳食的特点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摄入蛋白,特别是优质的动物蛋白较少;摄入的盐较高而钾、钙、镁、及纤维素偏少。大多数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蛋白质摄入量与血压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吃的蛋白质越多可以使血压下降。进食鱼虾等优质蛋白质对血压有保护作用。

  我们日常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膳食,低脂肪,较高的纤维素同样有利于预防高血压,但“远离荤食,只是吃素”,形成高盐低钾、低钙、低动物蛋白质(优质蛋白质)的饮食类型也是血压随年龄而升高及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

  每人每天宜摄入多少克食盐

  很多人在生活中,为了贪图菜的味道可口,往往吃得比较咸,在烹调时放入含盐高的调料(如酱油、黄酱、豆瓣酱等)。还有部分地区人们喜欢食用盐腌制品,导致我国居民的每人每日平均食盐量(包括所有食物中所含的钠折合成盐)为7~20克,高盐饮食是目前引起高血压的三大危险因素之一。

  日常饮食中,高盐份的摄入,人群的平均血压,血压随年龄的增长幅度均会明显增高。国外的卫生健康资料大多显示,若每人每天饮食中盐的摄入量超过4克,高血压及其心血管并发症较常见,相反低于此水平时,高血压的发病率会明显减低。

  吃得咸会使血压升高,那吃多少才能保证健康的呢?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正常人每天的盐摄入量应少于6克。同时,并非所有的人吃盐过多都患有高血压,不同的个体对盐摄入的血压反应也不一,有人敏感,有人不敏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约一半以上的患者属盐敏感型。所以在一定情况下,食盐摄入量还要因人而异。

  高血压的遗传倾向

  高血压属多基因遗传疾病有明显的家族发病倾向,这说明高血压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父母有高血压史者,其子女患高血压的危险是无家族史的2倍。双亲均是高血压患者,其子女的高血压概率为45%,双亲有一方为高血压的,概率为28%,双亲均为正常血压的,概率为3%。高血压的遗传度在70%左右。

  子女受父母血压的影响程度有差别,但没有同性影响现象,女儿对遗传的敏感性高于儿子。同时,遗传因素在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是,除了遗传因素外,高血压发病还与其他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必须与环境因素综合作用,才会导致血压升高。

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计划5

  一、高血压的概念

  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超过正常值的异常情况。平时说的血压包含收缩压和舒张压。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使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也称为“高压”。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血管壁上的侧压力,使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也称为“低压”。

  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

  二、高血压标准值

  分期收缩压(高压)mmHg舒张压(低压)mmHg理想血压<120<80正常血压<130<85正常高限130-13985-89临界高血压141-15991-94高血压的分期:

  1期140-159或(和)90-992期160-179100-1093期≥180≥110

  三、高血压的临床表现

  症状:按起病缓急和病程进展,可分为缓进型和急进型,以缓进型多见。

  (一)早期表现:早期多无症状,偶尔体检时发现血压增高,或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劳累后感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手脚麻木、疲乏无力、易烦躁等症状

  (二)脑部表现:头痛、头晕常见。多由于情绪激动,过度疲劳,气候变化或停用降压药而诱发。血压急骤升高。剧烈头痛、视力障碍、恶心、呕吐、抽搐、昏迷、一过性偏瘫、失语等

  (三)心脏表现:早期,心功能代偿,症状不明显,后期,心功能失代偿,发生心力衰竭。

  (四)肾脏表现:长期高血压致肾小动脉硬化。肾功能减退时,可引起夜尿,多尿、尿中含蛋白、管型及红细胞。尿浓缩功能低下,酚红排泄及尿素廓清障碍。出现氮质血症及尿毒症。

  四、高血压的并发症

  (一)、脑血管意外:脑血管意外亦称中风,病势凶猛,致死率极高,即使不死,也大多数致残,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凶猛的一种。

  (二)、肾动脉硬化和尿毒症:高血压合并肾功能衰竭约占10%。高血压与肾脏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一方面,高血压引起肾脏损害;另一方面肾脏损害加重高血压病。高血压与肾脏损害可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三)、高血压性心脏病:动脉压持续性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形成代偿性左心肥厚。高血压患者并发左心室肥厚时,即形成高血压性心脏病。该病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四)、冠心病:血压变化可引起心肌供氧量和需氧量之间的平稳失调。高血压患者血压持续升高,左室后负荷增强,心肌强力增加,心肌耗氧随之增加,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功能降低,心肌供氧减少,因此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五、高血压的指导护理

  (一)、合理膳食

  高血压病人应注意的饮食习惯

  (1)首先要控制能量的摄入,提倡吃复合糖类、如淀粉、玉米、少吃葡萄糖、果糖及蔗糖,这类糖属于单糖,易引起血脂升高。

  (2)限制脂肪的摄入。可多吃海鱼,海鱼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使胆固醇氧化,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还可延长血小板的凝聚,抑制血栓形成,防止中风,还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对增加微血管的弹性,防止血管破裂,防止高血压并发症有一定的作用。

  (3)高血压病人每日蛋白质的量为每公斤体重1g为宜。每周吃2-3次鱼类蛋白质,改善血管弹性和通透性,增加尿钠排出,从而降低血压。

  (4)多吃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如土豆、茄子、海带、莴笋。含钙高的食品:牛奶、酸牛奶、虾皮。少吃肉汤类,因为肉汤中含氮浸出物增加,能够促进体内尿酸增加,加重心、肝、肾脏的负担。

  (5)限制盐的摄入量:每日应逐渐减至6g以下,即普通啤酒盖去掉胶垫后,一平盖食盐约为6g。这量指的是食盐量包括烹调用盐及其他食物中所含钠折合成食盐的总量。适当的减少钠盐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体内的钠水潴留。

  (二)适当休息

  适当地休息和充分地睡眠对降低血压都有益处。高血压病患者要注意生活起居有规律,不宜过度劳累,不宜看情节恐怖、紧张的电影电视,不宜熬夜或通宵达旦的工作,注意劳逸结合。

  (三)适量运动

  1、进行运动的注意事项:

  (1)运动量不宜太大,以运动后心率增加不超过20次/分,且休息15—30分钟后恢复正常为宜。

  (2)勿过量或太强太累,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增加活动量。

  (3)注意周围环境气候:夏天:避免中午艳阳高照的时间;冬天:要注意保暖,防中风。

  (4)穿着舒适吸汗的衣服:选棉质衣料,运动鞋等是必要的。

  (5)进行运动时,切勿空腹,以免发生低血糖,应在饭后2小时。

  (四)控制体重

  肥胖容易发生高血压,患者应适当减重,控制体重在理想体重的百分之十五以内,有助血压控制。

  (五)戒烟限酒

  吸烟会导致高血压。研究证明,吸一支烟后心率每分钟增加5-20次/分,收缩压增加10-25mmhg。因为烟叶内含有尼古丁(烟碱)会兴奋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同时也促使肾上腺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小动脉收缩,导致血压升高。长期大量吸烟还会促进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内膜逐渐增厚,使整个血管逐渐硬化。

  (六)用药护理

  1.降压药物尽可能口服,逐步降压,以防血压聚降而产生心、脑、肾的供血不足。

  2.现有的降压药种类和品种很多,各种抗高血压药物的药理作用不同,用药要因人而异,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3.必须坚持长期用药,并了解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应用排钾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塞时注意低血钾的出现,卡托普利有干咳、味觉异常、皮疹等副作用。当出现副作用时应及时报告医生,调整用药。

  4.应用降压药物过程中,宜向病人说明,从坐位起立或从平卧位起立时,动作应尽量缓慢,特别是夜间起床小便时更要注意,以免血压

  5突然降低引起晕厥而发生意外。

  5、老年人及服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的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七)心理平衡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表现是紧张、易怒、情绪不稳,这些又都是使血压升高的诱因。患者可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遇事要冷静、沉着

  (八)自我管理

  1.血压的监测:不能以发生的症状来进行血压水平的估量。必须通过测量血压,了解血压的情况,做为调整用药的依据。

  2.高血压往往与肥胖、血脂、血糖异常并存,应定期监测血脂、血糖变化。

  3、治疗高血压应坚持“三心”,即信心、决心、恒心,只有这样做才能防止或推迟机体重要脏器受到损害

  4、随服用适当的药物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饮食、适当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睡眠充足。

  5、老年人降压不能操之过急,血压宜控制在140-159mmhg为宜,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6.突发血压升高时,应全身放松,静卧休息,立即舌下含服心痛定1片或口服其它降压药物,稍觉缓解后即到医院就诊。如出现心前区疼痛或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口角歪斜以及夜尿增多、少尿等,均应及时就诊。

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计划6

  高血压是全球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切入点。

  高血压的定义: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三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患者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低于140/90mmHg,也应诊断为高血压。

  一、特殊人群高血压处理

  (一)老年人:老年(>65岁),降压药务必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耐受性逐步降压,应测量用药前后坐立位血压;尤其对体质较弱者更应谨慎。老年人有较多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合并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情况也较多,常需多药合用。

  (二)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时首选β受体阻滞剂或长效钙拮抗剂及长效ACEI;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选用β受体阻滞剂或ACEI;心肌梗死后病人用ACEI、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

  (三)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症状少者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症状多的可将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ARB和醛固酮拮抗剂,或与袢利尿剂合用。左心衰竭者的血压目标<120/80mmHg。

  (四)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伴糖尿病常需要严格控制血压。要求将血压目标降至130/80mmHg以下,因此常以ACEI、ARB联合用钙拮抗剂、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要重视糖尿病的降糖和降压治疗,降压治疗减少血管疾病的净效益更好。

  (五)慢性肾脏疾病:血压应严格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尿白蛋白>1g/d时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Hg以下,首选ACEI、ARB,有利于防止肾病进展,重度患者须合用袢利尿剂。

  (六)脑血管病后:急性脑卒中降压治疗有争议。如血压≥220/120mmHg的,可考虑适度降压治疗,但应缓慢降压和密切观察病人反应。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史(非急性期)者,进行适度的降压治疗均能减少卒中的再发。降压后头晕加重者,应注意有无颈动脉狭窄问题。如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则谨慎或缓慢降压。

  二、降压药物服用注意事项

  降压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降压速度不宜多快。由于患者常为多种疾病并存,多同时存在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因此选择治疗药物也要慎之又慎,用药后要密切观察疗效和副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临床上有不少医生和患者治病心切,选择一种药物治疗几天之后,看到血压没有达标,就认为这种药物不适合,于是迅速换药。其实,合理的老年患者降压治疗应该在4-8周内逐步将血压控制到位,然后长期维持。因此使用降压药物短期内没有达标并不意味着该药对于这个患者无效,是否有效需要观察一段时间再下结论。

  常用五大类的降压药物,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老年人都可以选择,其中钙拮抗剂和利尿药降压效果更好,副作用少。钙拮抗剂长效CCB的副作用较少,对代谢无不良影响。无绝对禁忌症,与其他4类降压药物均可联合使用。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尤其是老年人群发病率很高,几乎50%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病。我国现有高血压2亿人,每年因高血压导致的死亡超过了150万人。而在我国目前大众人群对高血压的知晓率仅为30%,治疗率25%,控制率6%,这对我们的高血压预防工作是极其不利的。及早的发现和控制高血压,对预防可能出现的脑出血、心力衰竭、高血压性心脏病都有很大的好处;而到着重要的一点则是要从根本上预防高血压病。

  1、血压正常或增高是人为划定的。我国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在未服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毫米汞柱(mmHg)或舒张压≥90mmHg者为高血压。

  2、高血压预防措施:

  关键是要树立预防重于治疗的观念。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及心理平衡。这四项措施是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措施。

  a合理膳食包括①低盐:饮食宜清淡,每天食盐量以5g为宜,其他含钠佐料如酱油、味精较多时,应减少食盐摄入量;②低脂:饮食中应控制胆固醇、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主要是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③控制糖类及总热量的摄入,高糖饮食会引起糖耐量异常及胰岛素抵抗,二者是冠心病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总热量摄入过多,会引起超重和肥胖,而超重和肥胖是引起高血压的三大危险因素之一;④进食一定量的优质蛋白,对血压有稳定作用。如牛奶、鱼、虾、瘦肉等优质动物蛋白或大豆、豆腐等植物蛋白;⑤多吃富含钾、镁、钙和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特别是胡萝卜、芹菜、海带、紫菜、丝瓜、木耳等蔬菜;⑥对于中老年人,可以合理地食用一些调节血压、血脂、无毒副作用的保健食品。

  b适量运动是指根据本人身体状况,选择适当运动方式,如步行、慢跑、骑车、游泳、跳舞等,进行有氧运动。运动要从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如曾有心血管疾病者,宜先进行全面查体,在医生指导下开始有氧运动。运动要达到有效心率范围,即最大心率的60%。有氧运动过程中,达到有效心率范围后,在该区域必须保持20分钟以上,每周运动4~5次。吸烟可使血压和心率一过性升高,同时伴有周围小动脉收缩,皮肤温度降低。虽然多数研究显示吸烟与高血压患病率无明显的关系,但吸烟降低服药的顺应性,并增加降压药物剂量。而且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应该戒烟。饮酒也是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c心理平衡是高血压患者维系健康生态的重要一环。高血压患者如果精神压抑、心情抑郁,常使他们采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酗酒、吸烟等,降低或对抗了高血压治疗的顺应性。对于有精神压力和心理不平衡的人,要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需做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高血压是动脉血管内的压力异常升高,高血压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心、脑、肾可产生严重的并发症,诸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性脑出血、脑梗塞;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糖尿病防治:

  一、糖尿病的症状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然而,并不是每个患者都具有这些症状,有的人甚至仅出现并发症的表现,如突然食物模糊、反复感染、肢体溃烂、肾功能损害等等。

  二、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综合作用导致的代谢性疾病,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随因胰岛素分泌、作用缺陷,进而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血糖若长期控制不好,可导致多种严重慢性并发症:

  1.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4倍,并使心血管疾病发生年龄提前,病变更为严重。

  2.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4.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

  5.糖尿病严重可导致神经病变和下肢坏疽等。

  三、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如口渴、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等,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

  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

  3.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中,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

  4.没有明显症状者,只要2次血糖化验结果达到以上标准,也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四、为什么要重视餐后血糖

  由于糖尿病早期常仅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正常,仅查空腹血糖将会导致漏诊。因此,40岁以上者应每年查一次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以便及早发现糖尿病。

  五、控制血糖的饮食方案

  1.主食:根据自己的劳动强度或活动强度制定全天饮食。职业男性一天以350~450克谷类食物为妥,女性为300~400克。重体力劳动者,一天的主食量可酌情增加,反之应适当减少。休息或卧床者,男性的主食量为250~300克,女性为200~250克。肥胖者进食量限制应严格一些,而瘦弱者则可适当放宽。

  2.蔬菜类:量及种类无特殊限制。

  3.肉食类:避免高脂食物,可选择少量瘦猪肉、牛肉、鸡肉、鱼等。

  4.豆、奶制品及蛋类:此类食物富含蛋白质。与肉类一样,每顿适量便可。如早餐可食300毫升奶或豆浆,或一只鸡蛋(有高脂血脂应少吃蛋黄),外加50~100克主食。

  5.水果:血糖控制良好者,每天可进食少量水果,但应避免吃含糖量高的橘、柑、葡萄、荔枝等,并适当减少饭量。血糖未得到满意控制者,最好不吃。

  六、哪些人容易患糖尿病

  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有妊娠期糖尿病史或生育过巨大儿;年龄超过40岁;肥胖者;糖耐量异常者;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或痛风;低出生体重儿。

  七、糖尿病患者的降糖目标

  老年人:降糖不能过快过猛,一般建议将空腹血糖降至6~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降至8.9~10mmol/L。

  年轻患者或有并发症者:血糖控制应严格一些,建议将空腹血糖降至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降至6.7mmol/L。

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计划7

  目前,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亿多人,每年增加1000万人;超重、肥胖者分别有2.4亿和7000万人。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的常见心脑血管并发症(脑卒中、心脏病)是导致居民死亡的第一病因,约占居民总死亡的40%。卫生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相当于每天有8000人、每10秒钟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超重、肥胖者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发生危险。

  每年10月8日是全国高血压日,2011年高血压日活动主题是“知晓你的血压和控制目标”。关于高血压的知识,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

  一、基本知识

  1、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能危及每一个人的健康,因此成年人每年至少应测量一次血压。

  2、高血压病人早期常无感觉,往往悄然起病并造成突发事件,被公认为“无声杀手”。

  3、中风、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是最常见的高血压并发症,致残、致死率高,危害严重。

  4、超重和肥胖、高盐饮食、过量饮酒是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体重、限盐、限酒是防治高血压的有效措施。

  5、血压易受环境、活动、情绪及用药不规则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波动,因此高血压病人要经常测量血压。

  6、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血压防治的基石,持之以恒将终身受益。

  7、控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减少心、脑、肾等器官损害。

  8、全面考虑各种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相结合,全面达到治疗目标。

  9、合理选择、长期坚持、规律服用治疗高血压药物,是持续平稳有效降压的基本保证。

  10、人人参与,共同行动,提高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二、什么是健康体重?

  目前一般采用“体重指数”(BMI)评价体重。

  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2(米2)

  中国成人体重分级标准:BMI<18.5体重过低

  18.5≤BMI<24.0正常体重

  24.0≤BMI<28.0超重

  BMI≥28.0肥胖

  此外,判断肥胖的另一个标准是腰围。我国成年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脂肪集中于腹部,为“中心型”肥胖,或“向心型”、“苹果型”肥胖。

  三、健康血压的标准?

  成人血压<120/80mmHg为正常血压,或称健康血压;65岁以上老年人群,血压<130/80mmHg也应认为是基本健康血压;成人血压≥140/90mmHg为高血压;成人血压120-139/80-89mmHg为正常高值血压。

  四、超重、肥胖的危害

  超重、肥胖容易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常伴发多种疾患,如关节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肿瘤、心脏病、脑卒中等;严重肥胖者影响生活质量,行走不便。

  五、高血压的危害

  1.血压130-139/85-89mmHg可认为是亚健康血压,这些人10年内有一半成为高血压。

  2.高血压是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其并发症是心肌梗塞、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肾功能不全等,严重者致死、致残,轻则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六保持健康体重、健康血压1.合理膳食,均衡营养

  ①一般成人每天吃蔬菜8两至1斤,水果2-4两;

  ②主食(米、面、杂粮)适量;

  ③用植物油,每人每天不超过半两;

  ④不吃肥肉及动物内脏,每人每天瘦肉不超过2两;⑤适量增加豆制品、鱼类、奶类,鸡蛋每周不超过5个;

  ⑥控制食盐摄入量,每人每天不超过6克;

  ⑦不用或少用咸菜等含盐量高的腌制品。2.适量运动

  ①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形式;

  ②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③运动强度以耐受为准,参考心率=170-年龄。3.限制饮酒

  ①不提倡饮酒;

  ②如要饮酒,应少量:每人每天白酒不超过1两,葡萄酒不超过2两,啤酒不超过5两。4.不吸烟

  5.定期测量体重、血压

  ①正常成人每两年至少测量血压1次;

  ②35岁以上成人首诊测量血压;

  ③高血压易患人群(血压130-139/85-89mmHg),至少每6个月测量血压1次;

  ④高血压患者定期测量血压,一般每周1次,血压不稳时,每天测量1-2次;

  ⑤一般成人每6个月测量1次体重;

  ⑥肥胖或减重者每月至少测量体重1次。

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计划8

  目的:通过活动的开展使辖区居民了解低盐膳食的功效意义,以及高血压疾病的防治知识,为居民提供科学营养膳食指导

  宣讲材料:

  低盐膳食与高血压防治

  什么是低盐饮食

  低盐饮食指每日可用食盐不超过2克(约一牙膏盖,含钠0.8克),但不包括食物内自然存在的氯化钠。主要适用于心脏病、肾脏病(急性、慢性肾炎)、肝硬化合并有腹水、重度高血压及水肿病员。

  低盐饮食的功效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人体对流感的易感性与食盐摄入量有关。

  高浓度钠盐具有强烈的渗透作用,这种渗透作用不仅能杀死细菌或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同样也可影响人体细胞的防御功能。摄入食盐过多,一方面可使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存在的溶菌酶也相应减少,以致病毒在上呼吸道黏膜“落脚”更安全了;另一方面因为钠盐的渗透、上皮细胞被抑制、大大减弱或丧失了包括分泌干扰素在内的抗病能力,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对细胞表面黏液多糖类发生作用而侵入细胞内,使咽喉黏膜失去屏障作用,其他病毒、细菌亦会“趁虚而入”,所以往往可同时并发咽喉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炎症。

  专家认为,“受寒”并不是引起流感流行的根本原因,个体的抵抗力对于是否感染流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高盐饮食严重降低人体细胞的防御功能,从而抗御流感的能力也会随之减弱,所以,专家建议,为了减少感染流感的几率,要大力提倡低盐饮食,以增强人体自身对流感的抵抗能力。

  低盐饮食做到这些

  人的口味是可以逐步减淡的,一旦养成清淡口味,喜欢吃原味的食物,再吃咸的东西反倒会不习惯。儿童从小习惯清淡口味,将使其终身受益。特别强调的是,不要用成人的口味为孩子调味,婴幼儿食品不应使用味精、酱油等,这样可使孩子从小习惯低盐饮食。

  利用蔬菜本身的自然风味:例如,利用青椒、番茄、洋葱等和味道清淡的食物一起烹煮。

  利用油香味:葱、姜、蒜等经食用油爆香后所产生的油香味,可以增加食物的可口性,可烹制葱油鸡类菜肴。

  利用酸味减少盐用量:在烹调时,使用白醋、柠檬、苹果、柚子、橘子、番茄等各种酸味食物增加菜肴的味道,如在煎烤食物上加点柠檬汁。醋可减低对盐的需要,如在吃水饺时,只蘸醋而不加酱油,同样美味。

  利用糖醋调味:使用糖醋调味,可增添食物甜酸的风味,相对减少对咸味的需求。

  采用保持食物原味的烹调方法:如蒸、炖等烹调方法,有助于保持食物的原味。

  改变用盐习惯:将盐末直接撒在菜肴表面,有助于刺激舌头上的味蕾,唤起食欲。

  可用中药材与辛香料调味:使用当归、枸杞、川芎、红枣、黑枣、肉桂、五香、八角、花椒等辛香料,添加风味,减少用盐量。

  避免盐渍小吃:如椒盐花生米、咸鱼等含盐量高,尽可能不吃或少吃。其他应该限制摄入的食品包括火腿、香肠、牛肉干、猪肉干、肉松、鱼松、鱼干、咸蛋、茶叶蛋、肉酱、各种鱼罐头、速食面、豆腐乳、豆豉、豆瓣酱、味精、鸡精等。

  多吃新鲜蔬果补钾:钾有利尿作用,能够帮助钠排泄,维持钠和钾的平衡。含钾多的食物包括海带、紫菜、木耳、山药、香蕉、马铃薯、鱼类、西红柿、蘑菇干等。

  美国研究人员最近在一份报告中提出,摄入较少的盐不仅能降低血压,可能还有助于全面缩减心脏病风险。他们发现那些处于高血压临界线上的人,如果饮食中钠的摄入量降低25%-35%,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将降低25%,而且这种低风险可持续10-15年。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也表明,膳食中每日食盐在10克以上者高血压患病率高,这可能是我国北方人群比南方人群中高血压病发病率高的原因之一。每日限盐3-5克,并适当增加钾盐的摄人,可使多数人血压降低。

  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医学院的爱德华多·皮门塔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发现,那些患有所谓的顽固性或耐药性高血压的患者在大幅度降低自己的食盐摄入量的时候他们的血压就能有明显的降低。

  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劳伦斯·艾帕尔博士为此研究结果写的一片编者按中指出,低盐饮食的确能带来令人惊奇的降压效果,据他估计,大约10-20%的人们患有耐药性或顽固性的高血压,这就意味着他们要同时吃三种以上的抗压药但他们的血压却仍然很高。

  但在皮门塔博士的研究中,人们发现,每天将盐的摄入量降低到1.15克的话,将会对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起到非常明显的实际效果。劳伦斯·艾帕尔博士同时表示,你可以建议人们去降低食盐摄入量,但我们的食物中却往往含有过多的盐分,所以对于个人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很困难。

  皮门塔和他的团队在12位患有顽固性高血压的患者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验,让他们每个人都分别进行一周的高盐饮食和一周的低盐饮食,中间间隔两周时间。

  这些参加实验的人平均的高压为145.8,低压为83.9.这些人平均要吃3.4种抗压药。在高盐饮食周,他们每天要吃进5.7克盐分,而低盐周每天的饮食中仅仅含有1.15克盐。

  美国和英国的饮食指导中都建议人们每天的盐分吸收量不要超过6克,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盐食用量则要低于5克。但实际上,发达国家人们每天要食用9到12克盐。

  在皮门塔博士的试验中,食用低盐食谱的时候人们的高压平均降低了22.7,而低压则降低了9.1。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2亿人。专家介绍说,膳食中钠盐摄入量与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病患病率密切相关。每天为满足人体生理平衡仅需摄入0.5克氯化钠,然而我国人群食盐摄入量普遍超标,每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北方人为12克至18克,南方人为7克至8克。

  “而我们安徽人饮食习惯重口味,烹饪时讲究越咸越鲜,许多人每天摄入盐量严重超标。

  ”循证医学表明,如果每人每日食盐平均摄入量增加2克,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高2.0毫米汞柱和1.2毫米汞柱,成年人一天食盐摄入量应不超过6克。食盐过多,钠离子在体内可以引起体液特别是血容量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数据资料表明,与每日食盐摄入量小于6克者相比,每日食盐摄入量大于或等于12克者患高血压的风险增高14%,每日食盐摄入量大于或等于18克者患高血压的风险增高27%。减盐是一种既经济、效果又比较好的预防心血管病的措施。

  专家同时提醒,“低盐饮食”也并不是说吃盐越少越好。若过度限盐同样也会有一定的副作用,钠盐摄入不足,会出现嗜睡、乏力、神志恍惚,严重者可发生昏迷,医学上称为“低钠综合征”。急剧限盐则可能导致部分病人的血压反而升高。

  通知

  镇直、**村居民:

  为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让农村居民了解低盐膳食与高血压的关系,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决定举办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现通知如下:

  时间:2013年6月15日下午3:00—4:00

  地点:**中心卫生院四楼会议室

  讲座内容:低盐膳食与高血压防治健康教育讲座

  授课人:***

  参加人员:辖区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本人或家属。

  二〇一三年六月十日

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计划9

  大家都知道现在高血压病人很多,而且得了高血压它的并发症也很多,甚至很难治愈,有的导致残疾,甚至死亡。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都带来很大的影响。那么什么是高血压呢?它有哪些症状或者表现,我们该如何去预防或者治疗高血压?下面我就上述问题一一来讲解。

  一、 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种。

  1. 原发性高血压就是高血压病,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但病因

  不明确的独立性疾病,占总共高血压的90%,由于动脉血管硬化,血管调节中枢异常所造成的动脉压持续升高。

  2、 继发性高血压,这类疾病病因明确,高血压只是这种疾病的一种表现,

  血压可暂时升高或者持续升高。如肾病引起的肾性高血压。

  3、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即什么样的血压才为高血压?

  根据2005年修订版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化分以下几级:

  正常血压:收缩压(高压)小于120mmhg,舒张压 (低压)小于80mmhg,。

  正常高值:收缩压在120-139,舒张压80-89

  高血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舒张压大于等于90

  轻度:收缩压140-159,舒张压90-99

  中度:收缩压160-179,舒张压100-109

  重度;收缩压大于等于180,舒张压大于等于110。

  二、 高血压的现状及特点

  1.患病人口众多:目前高血压患者是发病率最高,对人民健康危害最

  大的疾病之一。全国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每年新增患者约600多万,其中有150多万人死于由于高血压引起的中风。现患人数约为1.6亿, 涉及几千万个家庭,平均每4个家庭就有1个高血压病人。

  2、居民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患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却很高。

  全国高血压的知晓率仅仅不到高血压病人的二分之一,有一半的人不知道;治疗率低,不按规范服药;控制率低,不能规范治疗导致高血压病患病人数持续增加,居高不下。全国患病人数约1.6亿,死亡率居心血管疾病的首位,致残率每年约有150万脑卒中患者有100多万都丧失了劳动能力。

  3、人群分布特点:男性普遍多于女性,而且年龄越小患病比老年人更加明显,35-49岁人群高血压年增长率比其他年龄组都高。

  4.地域特点: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但是近年来农村高血压患者也普遍增多。

  三、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引起高血压的因素很多

  1、年龄:随着年龄的升高患病率随着升高。且发生冠心病的机率也增高,每增加10岁,患脑卒中增加1-4倍。

  2、性别:男性多于女性

  3、吸烟:吸烟是心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4、饮酒:饮酒过量饮酒可引起顽固性高血压。

  5、饮食:高盐饮食易引起高血压。

  6、血脂高: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高血压。

  7、超重肥胖:是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因素

  8、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发病比血糖正常人的10倍以上。

  9、缺少体力活动:脑力劳动都患病高于体力劳动者。

  10、遗传性:家族史中有心血管疾病病史可增加高血压的发病危险。

  四、高血压的临床表现

  高血压表现多样化,有的毫无症状,甚至有的人一生都无症状,有的表现头晕头痛烦燥等。

  早期:病人有头晕头痛,口渴、乏力、心悸、心慌。逐渐发展有的病人有视力障碍、眼底充血,恶心、呕吐、多尿、夜尿、甚至血尿,蛋白尿,未经治疗后期可发展为心衰、肾衰、急性心肌梗死,动脉血栓形成等。

  五、高血压的预防及治疗

  预防是处理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

  1、对因治疗即治本,从源头上防止高血压,针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明确病因,改变生活方式是降低血压相关心血管事件危险的适当方法。经常运动(至少每周3次,每次30分钟),通过减轻体重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进食低脂肪低盐饮食、多食高纤维膳食,特别是多吃水果和蔬菜;戒烟限酒,控制血糖等等。

  2、二级预防:即知道自己得了高血压该如何治疗,我们要早发现早诊断,正常人每年至少要量两次血压,发现后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服药,而且每周要测量血压一次,血压稳定后每1-3个月测一次,规范服药不能乱停药,多服或者少服停服。适应地休息,

  3、三级预防:即并发症后的康复治疗,减轻精神压力,合理膳食,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水平。

  4、降压注意事项:①降压要平稳,药物开始用小剂量,逐

  渐递增,直至血压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②忌突然换药或忽服忽停,否则因血压大幅度波动易导致意外。故有人建议,对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初始降压目标可将收缩压高于180毫米汞柱者降至160毫米汞柱以下,收缩压在160~179毫米汞柱之间者使之降低20毫米汞柱。③高血压患者要坚持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适量的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

  六、高血压防治的误区

  中国的高血压患者约有1.6亿。在接诊高血压患者时,经常遇到患者问:“我

  能不能换个药啊?”不论刚得高血压的患者,还是老病友都会提这个问题。除了上述问题,在高血压治疗方面也有不少误区的存在,下面是常见高血压认识及治疗的几个误区。

  1、高血压是一种可治可不治的疾病。由于高血压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可以毫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甚至有的病人一生无临床症状。所以许多病人认为,高血压病是一种可治可不治的病。血压高了就服点降压药,稳定了就不再服药,这是错误的。其实血压的正常就是服了降压药治疗的结果。停药后血压必定又会增高,甚至更高。这种血压的明显波动,正是导致脑中风、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患有高血压病的病人应积极地治疗,以免重要靶器官受损,致残后而后悔莫及。

  高血压病是一种需要持续不断治疗的慢性病,绝大多数病人需要坚持长期或长时间服药,甚至有的的病人需要终身服药。所谓终身服药,就是指确认为高血压后,医生给病人以终身治疗。以药物治疗而言,病人就要吃一辈子的药。即使血压正常后,仍应使用合理有效的维持降压药物剂量,保持血压稳定,切不可吃吃停停。正确的治疗原则应该是“长期服药,可以少吃,不可不吃”。因此有高血压病的病人一定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长期坚持服药,不仅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还可以保障重要器官不受损

  害。而间歇性服药,或频繁换药,会使血压波动更加明显,结果导致动脉硬化,使重要脏器缺血、缺氧,最终形成急慢性心脑血管疾病。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特别是血压正常就停药,血压升高又服药。此点务必引起所有高血压病病人的高度重视。因此,不论是药物治疗,还是非药物治疗贵在持之以恒。

  调查发现:有的高血压病人因为无症状,仅在查体时发现血压增高,长期

  不服药,使血压一直处于高水平。其主要原因是对高血压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加之无明显症状而不服药。有的人则认为自己血压只是偏高,血压处于边缘状态,不值得治疗,也未引起重视。事实说明,这种轻度高血压同样对人体会发生危害。还有的病人因长期适应了较高水平的血压,一旦服用降压药后,血压下降至一定水平反而不适应,则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随后则不再用药。岂不知,持续高血压会造成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正确的做法是,不但要用药治疗,而且要坚持长期用药治疗。因此,对于高血压病病人应坚持“三心”,即信心、决心和恒心,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或推迟重要脏器受到损害。

  2、服不服药无多大差别的误区。要知道,高血压病人中除5%左右(症状性高血压)可通过手术等方法得到根治外,其余90%以上的病人都是高血压病,这些病人是一种慢性病,往往需要长期或终身服药。有些人虽然已经发现高血压,但不在乎,甚至认为治疗不治疗均无所谓。 甚至还有的朋友说:血压高点有什么了不起,不误吃,不误睡,什么也不影响,甚至会对苦口婆心劝他的医生产生一种“虚张声势”的感觉,仍然我行我素。持这种态度的人,是自己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是极端错误的,一定要予以避免。

  医学家认为,其服药与不服药的结局是截然不同的,坚持长期用药者由于

  使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可以减少和推迟器官的损害,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而长期不服药者则由于血压长期处于高水平,其本身可促进或加速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甚至引起致残或死亡。因此,要认清降压治疗的重要意义,积极、有效、长期地控制血压至正常或理想水平。

  3、单纯依赖药物,不做综合治疗的误区。有人认为,得了高血压后只要坚持长期、规则地服药就准好,其实不然。因为高血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造成的,其中包括不良的生活方式等。高血压病病人发生并发症的原因除了血压升高外,尚有其他许多因素,这些因素医学上称为“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摄入食盐过多、体重超重、血糖升高、血脂异常、缺乏运动和体育锻炼、性格暴躁等。所以,药物治疗的同时也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否则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故治疗高血压除选择适当的药物外,特别还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一般地说,高血压的治疗应包括药物和非药物两种。非药物治疗有:一般治

  疗(合理休息、适当镇静)、饮食治疗、运动等。早期、轻度高血压病人,应在用降压药物前可先试用非药物治疗。3-6个月后复查血压,如多次测量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内,可继续非药物治疗,并定期测血压;如症状明显,则应同时应用降压药物。对于中、重度高血压病病人在采取降压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配合非药物治疗,才能有效地控制血压。

  4、 以感觉估计高血压的误区。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多少、轻重并无平行

  关系。有的病人,特别是长期高血压病人,由于对高血压产生了“适应”,即使血压明显升高,仍可不出现任何感觉不适。误认为只要没有不适感觉,血压就一定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高血压病病人没有任何症状,甚至血压很高也如此,但当血压下降后反感不适,此时只要使降压速度减慢些,坚持一段时间其不适感会逐渐消失。所以,有时血压降低也会出现头昏等不适,若不测量血压而盲目地加量,反而不利,为此可能延误治疗,而此种现象对病人的健康却潜在着严重的威胁,甚至导致并发症的发生。为此,高血压病人应主动定期测量血压,如1周至2周,至少测量血压1次。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能“凭着感觉走”。当然,最好是自己有个血压计,并学会自测血压,这样既方便又能及时了解血压变化情况。

  5、 不按病情科学治疗的误区。有少数病人,把别人降压效果好的药物照

  搬过来为己所用,这是既不客观又不现实的。因为,同样是高血压的病人对降压药物的敏感性、耐受性却是大不相同的。如某人用某药降压效果非常明显,则另外一人却效果不显,甚至无效。 再如服用短效硝苯地平时,有一小部分人会即刻发生心悸、脸红等不适症状,而多数人则感觉良好。因此应当根据病情,因人而异,合理选用药物,最好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还有极少部分人则相信那些毫无根据的道听途说:什么“保治保好”什么“可以根除”等等骗局,或者轻信某些虚假广告和偏方。因为高血压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这些都对坚持治疗有弊无利,以致失去合理的治疗机会,是不可取的。

  要知道高血压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这是肯定的,也是

  无可非议的。欲走捷径绝对是不可能的,甚至酿成不良后果。 面对多种降压途径无所适从。当前社会上降压方法甚多,诸如降压鞋、降压帽、降压仪等,而国内外专家目前认定,只有降压药是可靠的降压途径,其他方法均处于试用阶段,目前只能作为辅助或精神安慰治疗。

  6、 走出不求医、自行治疗的误区。目前,市场上治疗高血压病的药物多

  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各有其适应证和一定的副作用,不仅药物种类繁多,制剂复杂,降压机制等各不相同。其中有些已经过大规模临床应用其疗效予以肯定,而有些药物,尤其是新药的疗效则有待于临床进一步证实。况且高血压的合理治疗,需要根据全身情况选择最佳药物,这些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自行购药服用,带有一定盲目性、片面性,也有一定的不安全的因素存在。所以,应先经医生诊断,作必要的化验检查,及对心、脑、肾等功能的测定,然后进行治疗。千万不要凭想象,或认为只要是降压药难能用,更不能一味追求那些新药、特药,或认为价格越是贵的药越是“好药”。

  7、走出只顾服药、不顾效果的误区。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目标是不仅要将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小于130/85毫米汞柱),而且要长期稳定,进而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的目的。由于种种原因(如怕麻烦、出差),不定期测量血压,一味“坚持”服药,此为“盲目治疗”,会使得血压忽高忽低,或者出现不适感,并且易产生耐药性或副反应。初服药者,可三天测一次;血压稳定后可每1-2周测一次。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药物种类、剂量、服药次数,将血压降至较理想的水平。还有更多的人,不仅不复查血压,更不去检查血、尿等化验,不讲究实效。全然不顾血压是否控制理想?器官有否损害?应该说,这种治疗在某种程度上是徒劳的,很可能导致前功尽弃的结局,即当发生严重并发症时方感到后悔莫及。因此,必须予以纠正。

  8、走出长期服用一类药、每日一次的误区。有的病人盲目长期服用一类降压药,服药只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任何药物长期服用都会降低疗效,产生耐药性,并易产生药物副作用。同时,有不少病人的血压往往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降压机制的药物联合应用才能有效地降低其血压。 另外,不同的病人应根据病程、年龄、个体差异、脏器损害的有无以及程度等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加以治疗,千篇一律或长期服用一类药物是不可取的。所以,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照病情需要及时选择和调整药物。

  有的人出于省事,或嫌麻烦,不管是短效降压药还是长效降压药都采取每日1次的服药法,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短效降压药服药数小时后,随着药物在血液中浓度的下降,降压效果也随之降低或消失。如不能定时服药,血压也随之升高,不能有效地控制24小时血压。而只有长效降压药或缓释、控释制剂才能维持12或24小时平稳降压。故每日一次的服用法不是适合于所有的降压药,而是仅限于长效、缓释或控释片

  9、走出贵药就是“顶药”的误区。有些高血压病人把一些价格比较贵的降压药称为“顶药”或“厉害的药”,认为只有病情很严重时才需用。其实,这些药多为钙拮抗剂或血管转换酶抑制剂的缓释、控释片,或长效的制剂。这些药的降压作用有时不如硝苯地平、复方降压片等常用价廉药物的作用强和快,但正是因为目前更强调24小时缓慢、平稳地降压,以及早期保护心脑血管免受持续血压升高的损害。所以,医生有时会根据病情开出上述的“顶药”。

  10、走出血压降得越快、越低越好的误区。有的高血压病病人一味追求血压达到正常水平,甚至认为降压应该是越快越好;越低越好。其实不然,一般来讲除高血压急症(如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等)外,其余高血压病病人均宜平稳而逐步降压。因为,血压下降过快、过低,不但会使病人出现头晕、乏力等体位性低血压的不适症状,也称“脑贫血”,还极易发生缺血性脑中风,甚至诱发脑出血,这种情况尤其在老年人为甚。因为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此时偏高的血压有利于心脑肾的血液供应,如果一味要求降到正常水平,势必影响上述脏器的功能,反而得不偿失。因此,降压治疗时必须要掌握住缓慢、平稳的原则。

  11、走出睡前服降压药的误区。有的高血压病人,常将一天的降压药放在睡前或仅在临睡前服一次降压药,这种作法是不科学的,也是危险的。因为当人入睡后,人体处于静止状态,可使血压自然下降10%-20%,称为血压昼夜节律。而且以睡后2小时最为明显。倘若病人临睡前服了降压药,两小时也正是药物的高浓度期,可导致血压明显下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而使病人发生意外。这种情况在老年人高血压病者表现尤甚,必须加以避免。因此,高血压病病人降压药物应在晨起时服用,目的在于控制上午血压增高的峰值,以及预防与血压骤升有关的心脑血管意外事故的发生。对于长效降压药物也应选择晨起一次服用为宜。所谓“两峰一谷”即是上午8-9点钟血压高峰,下午2-4点血压高峰,晚上10点左右血压最低。所以要避免在睡前服药。

  以上是今天我们学习的高血压的有关知识。其实高血压虽然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的杀手之一,但也不是不可防的,高血压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引起各阶的重视,从社会、家庭乃至个人都要下大力度。个人要从源头上做起,针对各种有害的危险因素预防高血压的发生,而提高服药率及控制率,是当前治疗高血压成败的关键因素。

本文来源:http://www.rconcon.com/gongzuogongwen/194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