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写作 > 经济论文 > 地方战略 > 正文

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十九篇】

【www.rconcon.com--地方战略】

农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和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加以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文章19篇 ,欢迎品鉴!

第1篇: 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实事求是面对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领导干部不专业,缺少执行力。乡村振兴是一个大而广的话题,从涉及政府管理层面来讲,涉及农业农村、自然规划、城乡建设、水利、林业等方方面面的政府部门。如何实施乡村振兴,关键取决于乡镇领导的观念和认识,目前,对部分乡村领导对乡村振兴如何实施,还停留在文件上,县域领导停留在会议上,经济专家还停留在宏观上,这些问题不解决,乡村振兴也只能是“政府出钱把墙刷白,种花种草,面子很好”。

  (二)广大人民群众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识普遍不强。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留在家里的人多数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农事作业、带带小孩等。这部分群众普遍发展意识不强烈,对乡村振兴战略只是从电视、新闻上面获知此事,对怎样实现乡村振兴知之甚少,更别说干什么、怎么干,认为乡村振兴是政府的事,与他们无关,缺乏主动性、参与性,甚至阻碍发展,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

     (三)农村实用人才不足,缺乏农业新型主体引导,乡贤发挥作用不明显。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一部分在村务农,另一部分在外务工或经商。有许多在外闯出天地的人从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里,更谈不上对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近年来,农村的资源要素已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发展,导致人才流失,人才资源要素向本地回输较少,输血功能较弱。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应形成组合拳,以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为基础,实施分类指导,精准施策,重点加强制度建设、基层组织、培育人才、培育优势产业、强化基础设施投入等关键环节建设。

  (一)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乡村领导的职业和专业培训。

  提升乡村领导对政策理解和运用能力,掌握乡村振兴实施的方法和步骤,实事求是的组织项目运作执行力。要有宏观观念,更要有微观的方案。各级党委要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培强配齐基层党组织,增强凝聚力。

  (二)加强乡村振兴专业咨询机构建设。

  乡村领导长期面临基层繁琐的工作,在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缺少实战经验而显得不知所措。特别是产业振兴需要市场化体系,如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市场化产业体系建设,大部分束手无策,更严重的是缺少专业的咨询和服务机构,让乡村领导们更为恐慌,束手束脚,维诺不前。

  (三)做好产业规划,发展农村产业,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就业增加收入。

  产业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必备条件,只有通过产业发展才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一是相关部门要指导和帮助村集体经济组织找准产业发展着力点,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发展科学的、有市场的产业,而不是照搬照,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二是依托本地农业特色资源,以品牌意识拓展市场。三是根据地域特点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一是继续加大财政资金对乡村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二是继续探索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引导金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农民。三是进一步健全涉农投融资政策,切实解决农民、农业企业贷款难问题,激发金融机构投放“三农”贷款积极性。四是建立完善农业保险政策,重点发展符合适度规模经营主体需求的多层次、高保障农业保险产品与服务。

  (五)加强宣传舆论引导。

  对于乡村文明建设、乡村环境整治,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特别是村两委班子成员、农村党员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宣传员角色,逐步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风气和环境卫生意识。同时,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村民行为,开展村民小组乡风文明、环境卫生等评比活动。

  总的来说,近年来,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依然很突出,仍是制约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的短板、弱项,要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仍需要深入研究,找准症结,抓住关键和主要矛盾,不断强化投入和工作力度,多做绣花功夫,从历史的角度、战略的角度、全局的高度认识和把握农业农村工作,以咬住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奠定基础和保障。

第2篇: 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才队伍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从人才的匮乏、外流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并在引进、保住、培育、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问题人才资源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4-0235-02

  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关乎民生的“三农”问题指明了道路。乡村振兴发展是全方位的发展,不仅立足于当今国家发展战略,也是站在乡村未来的、可持续的发展方位上,其中最关键的是人才资源的保障。农村要实现跨越式、创新性发展,需要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这是目前乡村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因此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质上要实现乡村人才资源的聚集,提高乡村教育的发展质量,培养专业型、创新型的专门人才。

  一、人才资源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任何社会领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智力支撑。乡村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在技术、资金、资源、人力等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的处境。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能够迅速发展,人才资源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人才不仅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且城市发展也吸引了众多人才向城市靠拢。乡村要实现振兴战略的宏偉目标需要借鉴城市依靠人才的策略:一是,发挥乡村领军人物的才智。乡村振兴需要一批敢闯、敢拼、肯干的领头羊,他们富有知识和能力,有创新创业的事业拼搏之心,能为乡村事业发展发挥带头人的作用。二是,发挥人才资源的榜样效应。一个区域的发展需要一批专业人才,而一个区域发展起来势必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人才正是带动乡村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乡村各领域发展的动力。三是,提供人才保障。乡村是一个复杂的地域,每个一个乡村发展的层次、水平、程度不同,意味着发展的模式不同,实践中成功发展起来的乡村不仅为各类人才的培养提供环境条件,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同时也为乡村发展做好了人才保障。

  二、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人才问题

  1.人才资源匮乏

  一些乡村处于边远落后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发展的条件艰困,这些条件是制约人才的重要因素,落后的环境满足不了外来人才发展的需求,许多学有所成的人才只能望而止步。另一方面,当地的教育水平低下,人才培养的数量满足不了当地的发展要求,高质量的人才不肯屈身于乡村,希望在大城市寻找优越的条件,导致乡村人才匮乏。

  2.人才外流严重

  国家重视高校人才扎根于乡村发展,培养和磨炼一批国家发展的后备人才队伍,鼓励高校毕业生以“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等形式参加乡村发展,并且提供了优厚的待遇条件,在各地方政府的配合下,众多毕业生也积极响应,每年有大量的人才进入乡村。但是当服务期满,由于生活需求、个人家庭事业、职位晋升、收入水平等方面因素,大部分基层大学生选择离开乡村,这就造成为人才的流失。一些单位为了保住人才提供优厚的条件,最终仍不能留下这批优秀人才,乡村只不过是这些大学生谋求更高发展的跳板,虽然乡村为每一年培训大学生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最终仍是面临人才外流的局面。

  3.人才教育缺失

  乡村振兴发展的人才资源主要是依靠当地年轻一代,这也是受文化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他们能够扎根于本地发展,了解当地的民风习俗以及社会实情,只有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增加高素质人才的数量,提高本地人发展家乡的意识和意愿,重点扶持和鼓励本地人参与本地振兴发展,才能为乡村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自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乡村教育的普及度提高,基础教育有所发展,但是人才数量和质量远远达不到水平,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仍存在巨大的缺口,一方面是当地的基础教育硬件、师资力量得不到满足,无法提高本地人的教育质量,另一方面是学习氛围差,不仅家庭不重视,学生厌学弃学现象也相当严重。另外,经济发展水平低也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人才管理欠缺

  乡村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同时也要管理好人才。既要谋求乡村发展,也要满足人才自身发展需求。乡村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地方,一些封闭观念仍然存在,官本位思想严重,在用人制度和选拔人才标准上问题突出,排外、任人唯亲、晋升制度不完善、人才绩效标准不统一,这一系列问题导致人才流失。

  三、建议

  1.引进人才

  乡村振兴需要当地政府的参与和领导,政府要发挥带头作用,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改善当地发展条件,为人才引进奠定基础的条件。一是要注重对乡村的谋篇布局,规划好发展的区域,确定管理型、技术型的岗位,做好人才引进的标准,合理配置人才岗位,充分调动人才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二是要注重当地的形象宣传,给外界提供一个求发展、能发展、发展好的良好印象,发挥大学生资源的优势,与高校进行合作,为高校人才到乡村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同时为引进人才做好充分的资源储备。三是注重人才引进的条件,保障人才的基本生活条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稳定他们的心理预期。

  2.保住人才

  一个地方的发展程度体现人才资源的丰富程度。乡村振兴发展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做好保住人才的措施,而一个人才是否愿意继续留下,关键在于是否满足他们的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作为一个社会人,对家庭、事业都负有责任,而这正是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留住人才的关键。政府应该大力支持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另一方面,各事业单位要改善工作环境,创造条件,提高人才队伍的工作积极性,量才适用,使工作能力和工作岗位相符,使人才尽其所能,尽显其才,真正把保住人才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为乡村振兴发展做好人才后备。

  3.培育人才

  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教育水平高低,而教育的发展能促进经济发展。乡村振兴要把教育事业放在突出位置,重视人才的培养。一是重视学校水平的提升,完善学校基础条件,改进教师教育方式,培养优秀人才,提高学生受教育的质量和数量。二是各事业单位要注重年轻一辈的培养,老一辈要把实践经验和技术能力传授给后辈,争取人才培养不断层、不断裂,保持人才的稳定持续性,争取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三是重点引进先进的人才队伍,通过专门专业人才的知识经验的传授,弥补教育资源的欠缺。只有多方面的培育人才队伍,才能为乡村战略提供更多、更坚实可靠的人才力量。

  4.管理人才

  一个良好的人才管理体制关乎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水平。把人才管理好、运用好不是简单罗列人才队伍的数量,它是关乎人才的晋升机制、薪资制度、岗位配置等方方面面,既要对人才给予合理的待遇,也要对不作为、不能干、做事慵懒的人员给予一定惩罚,做到公平公义、公平竞争、任人唯贤、任人为才。另一方面,人才管理需要合理的规章制度,合理处理工作中出现的人才管理问题,同时也要完善制度,确保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发展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挖掘一批具有真才实干的人才典型作为榜样带动各方面的工作力量,为乡村振兴发展造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六合光.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参与主体[J].石子河大学学报,2018.

第3篇: 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

  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对策及建议

  (一)在“引”上做文章。要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要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要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留”上下功夫。各地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聚集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但对县一级来说,乡土人才的奖励政策还没有普惠性。要降低政策实施门槛。将乡土人才纳入进来,用政策留住人才,尤其是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致富带头人,从培养成才、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切实为致富带头人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条件给人才发挥作为的空间。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充分考虑乡村人才的工作生活实际,为在乡村施展才华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竭尽所能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为人才扎根基层创造良好条件,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培育先进的人才文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全面呵护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在“育”上求突破。要构建人才梯队,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地实施定向分类培养,重点加大高精尖端、技术创新等高端型人才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要注重学用结合,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平台,强化乡村人才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的方式,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全程化于一体,努力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要培育致富能人,发掘和选育一批受教育程度高、思维活跃、有拼劲闯劲的生产能手和经营能人,带动农民就业促增收。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通过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方式,重点对本土性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开展有关蔬菜种植、苗木栽培、畜禽养殖、产品流通等技能性培训,提升他们对实用性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项目基地,尤其是要让置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四)在“用”上见实效。要强化“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把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针对乡村干部等管理人员,可以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在福利待遇上,着重解决他们的待遇和身份问题;在提拔晋升上,适当向乡村干部倾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进一步增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针对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产业带头人,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出真正素质高、能力强、有情怀、有实绩的村级带头人,并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针对农村科技人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等专业技术人才,要在全面了解人才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建立“户籍在外人才资源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打通人才与家乡的双向服务通道,使一些在外人才有服务家乡的平台,提高人才集聚程度,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

第4篇: 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面临问题困难

  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

  二是人才“留不住”。长久以来,各单位、各部门对于“好用的人才”,一贯采取的是“人尽其用”的原则,导致大量甚至所有的工作都压在一个人身上。加之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

  三是人才“上不去”。年轻学历高的高素质人才,回村任职之后,基层源源不断的工作量如排山倒海般逼压过来,使得这些人才疲于应付,无心更无多余的精力和时间继续学习,加之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没有体制机制的适当倾斜,大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意见建议

  在“带”上下功夫,让人才扎根一线有劲头。擦亮党员身份,将党员纳入青年人才党支部管理,非党人才由青年人才党支部发展培养;带领回引人才创业干事,熟悉村情民情,服务所在基层组织;建立健全“导师帮带”机制,由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优秀村干部“一对一”结对联系帮带。

  在“留”上求突破,让人才扎根一线有念头。结合人才对象各自专业、专长、经历等特点,明确干事创业方向开展实践锻炼。通过定目标、分任务、同协作,全面参与当前重点工作和村级事务管理,在基层环境中锻炼,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

  在“送”上给支持,让人才扎根一线有盼头。回引人才在村培养锻炼期间,村委会鼓励支持并给予优秀青年充分的备考时间,回引人才在实践中所积累的工作经验,丰富了备考知识,是公考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第5篇: 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

   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对策及建议

   (一)在“引”上做文章。要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要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要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留”上下功夫。各地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聚集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但对县一级来说,乡土人才的奖励政策还没有普惠性。要降低政策实施门槛。将乡土人才纳入进来,用政策留住人才,尤其是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致富带头人,从培养成才、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切实为致富带头人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条件给人才发挥作为的空间。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充分考虑乡村人才的工作生活实际,为在乡村施展才华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竭尽所能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为人才扎根基层创造良好条件,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培育先进的人才文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全面呵护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在“育”上求突破。要构建人才梯队,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地实施定向分类培养,重点加大高精尖端、技术创新等高端型人才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要注重学用结合,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平台,强化乡村人才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的方式,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全程化于一体,努力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要培育致富能人,发掘和选育一批受教育程度高、思维活跃、有拼劲闯劲的生产能手和经营能人,带动农民就业促增收。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通过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方式,重点对本土性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开展有关蔬菜种植、苗木栽培、畜禽养殖、产品流通等技能性培训,提升他们对实用性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项目基地,尤其是要让置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四)在“用”上见实效。要强化“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把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针对乡村干部等管理人员,可以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在福利待遇上,着重解决他们的待遇和身份问题;在提拔晋升上,适当向乡村干部倾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进一步增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针对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产业带头人,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出真正素质高、能力强、有情怀、有实绩的村级带头人,并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针对农村科技人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等专业技术人才,要在全面了解人才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建立“户籍在外人才资源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打通人才与家乡的双向服务通道,使一些在外人才有服务家乡的平台,提高人才集聚程度,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

第6篇: 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近年来,清镇市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基本现状

  截至2019年底,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数12903人,其中男性9117人,占比70.66%;女性3786人,占比29.34%。农村生产型人才7842人,占总人才数60.78%;农村经营型人才1129人,占比8.75%;技能服务型人才1991人,占比15.43%;农村技能带动型人才1271人,占比9.85%;农村社会服务型人才670人,占比5.19%。从年龄组成指标看,35岁及以下2645人,占比20.5%;36-45岁之间4216人,占比32.67%;46-54岁之间4077人,占比31.6%;55岁及以上1965人,占比15.23%。从教育程度指标看,初中及以下人数11237人,占比87.09%;高中(中专)1012人,占比7.83%;大专及以上654人,占比5.07%。从专业技术职称等级指标看,无职称9541人,占比73.94%;初级3270人,占比25.34%,中级及以上92人,占比0.71%。从技能人员技术等级指标看,未取证技能人才8742人,占比67.75%;初级工3994人,占比30.95%;中级工及以上167人,占比1.29%。

  二、主要做法

  (一)摸清底数,建立农村人才网络。为做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通过各乡(镇、街道)进行系统数据收集,摸清农村人才底数,建立农村人才队伍检测系统,形成农村实用人才数据监测网络。从农村实用人才类型、人才组成结构、培训方式及渠道、从业方向等方面做好农村人才统计。

  (二)留才引智,夯实农村人才队伍。实现“人才回流”,把在城市里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造福家乡,通过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激活农村创新活力;借“乡情”纽带,搭建感情联络平台,引导扶持在外乡贤、原籍大学生以及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兴业。鼓励大学生扎根基层,近年来,招募“三支一扶”人员、西部计划志愿者400余人到乡(镇)农村开展工作,为乡村振兴建设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三)强化培训,提升农村人才素质能力。依托贵州(清镇)职教城教育资源,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平台,提供在线学习、管理考核、跟踪指导等服务,通过专业技术培训提升他们的技能,让他们能够变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成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人才组成部分,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人才流失严重。一是升学流失。农家子弟考入大学后很少再回到农村。二是劳务输出。当前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一部分高素质人才向城镇转移。根据数据显示,35岁以下农村人才仅占20.5%,农村普遍缺乏劳动力,农村人才普遍中年及老龄化。三是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欠佳,留不住到农村工作人才。

  (二)农村人才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一是目前各村支两委成员主要是60后,在整体农村人才统计中,初中及以下人数11237人,占比87.09%,农村人才整体素质仍然低下。二是现有农村专业技术人员中掌握传统农业技术的居多,而掌握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人才明显不足,绝大多数农业经营者和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水平很低,知识结构非常单一,缺乏市场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严重制约了自身发展。

  (三)城乡生活环境差距大,农村对人才吸引力小。对比城市,农村生活环境在政策、待遇、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生活设施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虽然兴起的职业教育在一段时期为农业第一线注入了生力军,但农业效益低下,农民看不到农业的希望,不愿学农务农,青壮年农民大多走上外出打工之路。

  (四)乡村人才带动增收载体薄弱。作为带动增收载体的支撑,乡镇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数量太少,且效能发挥不足。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足,农业规模企业小;二是休闲旅游开发不足,布局分散、规模较小、产品单一、特色不明显;三是农村电商效益不高,个别地理位置偏远、常住人口少的村级网点不多,农村产品上行功能发挥不突出;四是特色产业的发展遇到瓶颈,特色产业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产业项目偏少。

  四、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力量,培育本土优秀人才。广大农民群体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受益者,也是乡村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积极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机构、线上资源的作用,强化农民群众的规范化农技培训,夯实乡村振兴基石。基层党委、政府要提高人才培养意识,积极挖掘乡村人才资源,营造乡村创新创业氛围,为本土大学生、优秀人才等提供创业干事环境。

  (二)创优农村人才服务政策,引进有效人才资源。鼓励返乡农民和“土专家”创办经济实体,对有突出贡献的乡土人才,应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优先选任村干部或纳入村级后备干部,优先承包农村资源,优先获得农业开发项目、农业贷款、技术资料、良种和先进农机器具设备等;在技术推广、新品种试验、评定农民职称等方面也要给予倾斜,使农村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通过信息服务、便民服务,开辟绿色通道等措施,帮助那些掌握先进技术的外出人员筹集资金,兴办经济实体,解决各种难题,为他们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服务,使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新农村中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农村人才管理,创造惜才留才环境。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的同时,更要重视创造珍惜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一方面,要革新人才理念,培养全民爱才尊才意识;另一方面,要主动创造留住人才的硬件和软件。

第7篇: 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关乎民生的“三农”问题指明了道路。乡村振兴发展是全方位的发展,不仅立足于当今国家发展战略,也是站在乡村未来的、可持续的发展方位上,其中最关键的是人才资源的保障。农村要实现跨越式、创新性发展,需要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这是目前乡村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因此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质上要实现乡村人才资源的聚集,提高乡村教育的发展质量,培养专业型、创新型的专门人才。

  一、人才资源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任何社会领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智力支撑。乡村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在技术、资金、资源、人力等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的处境。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能够迅速发展,人才资源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人才不仅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且城市发展也吸引了众多人才向城市靠拢。乡村要实现振兴战略的宏偉目标需要借鉴城市依靠人才的策略:一是,发挥乡村领军人物的才智。乡村振兴需要一批敢闯、敢拼、肯干的领头羊,他们富有知识和能力,有创新创业的事业拼搏之心,能为乡村事业发展发挥带头人的作用。二是,发挥人才资源的榜样效应。一个区域的发展需要一批专业人才,而一个区域发展起来势必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人才正是带动乡村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乡村各领域发展的动力。三是,提供人才保障。乡村是一个复杂的地域,每个一个乡村发展的层次、水平、程度不同,意味着发展的模式不同,实践中成功发展起来的乡村不仅为各类人才的培养提供环境条件,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同时也为乡村发展做好了人才保障。

  二、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人才问题

  1.人才资源匮乏

  一些乡村处于边远落后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发展的条件艰困,这些条件是制约人才的重要因素,落后的环境满足不了外来人才发展的需求,许多学有所成的人才只能望而止步。另一方面,当地的教育水平低下,人才培养的数量满足不了当地的发展要求,高质量的人才不肯屈身于乡村,希望在大城市寻找优越的条件,导致乡村人才匮乏。

  2.人才外流严重

  国家重视高校人才扎根于乡村发展,培养和磨炼一批国家发展的后备人才队伍,鼓励高校毕业生以“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等形式参加乡村发展,并且提供了优厚的待遇条件,在各地方政府的配合下,众多毕业生也积极响应,每年有大量的人才进入乡村。但是当服务期满,由于生活需求、个人家庭事业、职位晋升、收入水平等方面因素,大部分基层大学生选择离开乡村,这就造成为人才的流失。一些单位为了保住人才提供优厚的条件,最终仍不能留下这批优秀人才,乡村只不过是这些大学生谋求更高发展的跳板,虽然乡村为每一年培训大学生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最终仍是面临人才外流的局面。

  3.人才教育缺失

  乡村振兴发展的人才资源主要是依靠当地年轻一代,这也是受文化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他们能够扎根于本地发展,了解当地的民风习俗以及社会实情,只有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增加高素质人才的数量,提高本地人发展家乡的意识和意愿,重点扶持和鼓励本地人参与本地振兴发展,才能为乡村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自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乡村教育的普及度提高,基础教育有所发展,但是人才数量和质量远远达不到水平,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仍存在巨大的缺口,一方面是当地的基础教育硬件、师资力量得不到满足,无法提高本地人的教育质量,另一方面是学习氛围差,不仅家庭不重视,学生厌学弃学现象也相当严重。另外,经济发展水平低也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人才管理欠缺

  乡村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同时也要管理好人才。既要谋求乡村发展,也要满足人才自身发展需求。乡村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地方,一些封闭观念仍然存在,官本位思想严重,在用人制度和选拔人才标准上问题突出,排外、任人唯亲、晋升制度不完善、人才绩效标准不统一,这一系列问题导致人才流失。

  三、建议

  1.引进人才

  乡村振兴需要当地政府的参与和领导,政府要发挥带头作用,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改善当地发展条件,为人才引进奠定基础的条件。一是要注重对乡村的谋篇布局,规划好发展的区域,确定管理型、技术型的岗位,做好人才引进的标准,合理配置人才岗位,充分调动人才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二是要注重当地的形象宣传,给外界提供一个求发展、能发展、发展好的良好印象,发挥大学生资源的优势,与高校进行合作,为高校人才到乡村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同时为引进人才做好充分的资源储备。三是注重人才引进的条件,保障人才的基本生活条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稳定他们的心理预期。

  2.保住人才

  一个地方的发展程度体现人才资源的丰富程度。乡村振兴发展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做好保住人才的措施,而一个人才是否愿意继续留下,关键在于是否满足他们的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作为一个社会人,对家庭、事业都负有责任,而这正是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留住人才的关键。政府应该大力支持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另一方面,各事业单位要改善工作环境,创造条件,提高人才队伍的工作积极性,量才适用,使工作能力和工作岗位相符,使人才尽其所能,尽显其才,真正把保住人才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为乡村振兴发展做好人才后备。

  3.培育人才

  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教育水平高低,而教育的发展能促进经济发展。乡村振兴要把教育事业放在突出位置,重视人才的培养。一是重视学校水平的提升,完善学校基础条件,改进教师教育方式,培养优秀人才,提高学生受教育的质量和数量。二是各事业单位要注重年轻一辈的培养,老一辈要把实践经验和技术能力传授给后辈,争取人才培养不断层、不断裂,保持人才的稳定持续性,争取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三是重点引进先进的人才队伍,通过专门专业人才的知识经验的传授,弥补教育资源的欠缺。只有多方面的培育人才队伍,才能为乡村战略提供更多、更坚实可靠的人才力量。

  4.管理人才

  一个良好的人才管理体制关乎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水平。把人才管理好、运用好不是简单罗列人才队伍的数量,它是关乎人才的晋升机制、薪资制度、岗位配置等方方面面,既要对人才给予合理的待遇,也要对不作为、不能干、做事慵懒的人员给予一定惩罚,做到公平公义、公平竞争、任人唯贤、任人为才。另一方面,人才管理需要合理的规章制度,合理处理工作中出现的人才管理问题,同时也要完善制度,确保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发展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挖掘一批具有真才实干的人才典型作为榜样带动各方面的工作力量,为乡村振兴发展造势。

第8篇: 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推动乡村振兴,要把人力资源放在重要位置,为乡村振兴做好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近年来,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不断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乡村人才振兴面临困难及问题

  (一)人才流失严重。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基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打造远落后于城镇,导致真正留在基层进行乡村建设的人才少之又少,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推行,乡村人口及就业人员也呈现出逐渐下降趋势。

  (二)人才总量不足。在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乡村人才的缺失情况也越来越严重,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甚至出现了人才“饥荒”问题,剩下的只有老幼妇,青壮年劳动力在乡村发展中非常缺乏。

  (三)人才激励不足。由于村民收入来源有限,主要来自于种植业、养殖业、经商、外出务工,与城镇居民相比缺少资产性收益;职业发展上,农村经济落后、产业单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和职业上升空间有限,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而在生活上,交通不便、教育和医疗服务落后、文化和娱乐设施不完善以及环境卫生较差等原因都促使着农村人才往城市转移,也让有意愿下乡回乡发展的人才顾虑重重。

  二、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建议

  (一)定向开展人才引进。积极吸引大学生返乡工作,通过树立起农创客、新农人培养的目标,对回乡的青年大学生进行遴选,吸引一批有志向、有能力的人才扎根农村基础,以此打通人才的回流渠道,创建人才回流机会和平台;对于上大学迁出户口的返乡青年,可以适当减缓政策,允许户籍再次签回,将“非”转为“农”,允许党员组织关系迁回村里党组织,为乡村党建注入新活力。发挥出政策引导和调控功能,不断出台一些完善的返乡创业支持政策,构建起良好的乡村创业环境,例如设立乡村创业风险基金,为更多的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信贷和融资支持,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强化科技推广与产学研结合,抓好农业方面的院士专家站和海智工作站建设,建立农业主推技术示范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积极鼓励社会贤达返乡做贡献,通过鼓励他们参与到乡村建设过程中,带着资金、项目和情怀投身到乡村创业中,对促进乡村人才振兴也发挥着积极贡献。

  (二)加强培训平台建设。加强培训平台建设,为更多的人才提供教育培训机会,对构建起农村人才队伍有着重要作用。发挥农村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的基础作用,加大对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并分群体、分工种的开展分层次训练。加强农业标准化和现代化技术的培训,不断培养出一批批现代规模生产、绿色节能环保的农村人才。积极构建创业发展平台和帮扶平台,聘请并组织专家进入农村开展一对一帮扶和指导,鼓励在外成功人士和大学生返乡,对农村实用型人才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包括资金贷款、税收减免优惠等。

  (三)多举措进行人才激励。人才要发挥作用,激励是关键。因此,要推广使用农业新技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资助农业项目和产业,激励农民获得更多收入。针对引进的人才,要制定有激励性的招聘制度、薪资制度、考评制度、晋升机制和人才发展方案,以吸引和激励人才,提高他们的工作干劲和满意度。为了保障人才的生活水平,除了要大力完善物质基础,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如水电、交通、网络和垃圾处理等,还要通过加大教育投资、完善医疗保障、开展文娱项目和活动等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从而真正让人才长住长留。建立起科学的激励导向机制,对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一定奖励,以此实现农村人才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第9篇: 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

  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对策及建议

  (一)在“引”上做文章。要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要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要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留”上下功夫。各地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聚集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但对县一级来说,乡土人才的奖励政策还没有普惠性。要降低政策实施门槛。将乡土人才纳入进来,用政策留住人才,尤其是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致富带头人,从培养成才、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切实为致富带头人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条件给人才发挥作为的空间。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充分考虑乡村人才的工作生活实际,为在乡村施展才华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竭尽所能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为人才扎根基层创造良好条件,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培育先进的人才文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全面呵护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在“育”上求突破。要构建人才梯队,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地实施定向分类培养,重点加大高精尖端、技术创新等高端型人才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要注重学用结合,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平台,强化乡村人才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的方式,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全程化于一体,努力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要培育致富能人,发掘和选育一批受教育程度高、思维活跃、有拼劲闯劲的生产能手和经营能人,带动农民就业促增收。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通过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方式,重点对本土性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开展有关蔬菜种植、苗木栽培、畜禽养殖、产品流通等技能性培训,提升他们对实用性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项目基地,尤其是要让置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四)在“用”上见实效。要强化“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把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针对乡村干部等管理人员,可以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在福利待遇上,着重解决他们的待遇和身份问题;在提拔晋升上,适当向乡村干部倾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进一步增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针对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产业带头人,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出真正素质高、能力强、有情怀、有实绩的村级带头人,并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针对农村科技人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等专业技术人才,要在全面了解人才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建立“户籍在外人才资源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打通人才与家乡的双向服务通道,使一些在外人才有服务家乡的平台,提高人才集聚程度,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关于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是网友投稿分享,属于调查报告,共有8434个字。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

第10篇: 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关键在人。**市从优环境、聚人才、搭平台等方面着手,凝聚人才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加快了乡村振兴进程。但是在推动人才振兴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须引起重视。

  一是基层一线尤其是偏远农村人才流失较多。政府制定的支农惠农政策缺乏落到实处的执行者,农村发展产业缺乏有足够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带头人,缺少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带头人。由于农村尤其偏远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条件不够优厚,城乡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差异悬殊,对人才吸引力不够,导致人才从农村流向城市。

  二是农村人口基数大、实用类人才总量少。由于对农村实用类人才资源重视程度不够,挖掘、培养力度小,实用人才总量不足、文化层次总体偏低、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乡村振兴需求。

  三是农业领域高层次专家柔性引进多、全职引进少。**市作为农业大县,传统加工型企业多,产品现代技术、科技含量低,企业家创新思维不够、认识不足,发展理念还未完全转变到依靠人才科技上来,高层次尤其是领军人才承载力不足。

    基层建议:

  一是持续创优人才环境。出台柔性引才奖励扶持办法,优化现有人才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前来创新创业。常态化组织开展本地籍专家人才家乡行活动,吸引人才回乡推动乡村振兴。进一步优化人才公寓环境,为人才提供安心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全方位服务,促进人才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尽献才智。

  二是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实施“枣乡英才”工程,拿出一定名额向农村实用类人才倾斜。与高校对接,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农业商学院等平台,聘请高校专家人才、科技小院驻站硕博研究生等为导师,指导种养殖大户开展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现代管理等培训,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的素质能力,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培植更多农业科技型企业,为人才作用发挥提供舞台。

  三是持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持续举办人才创新创业对接洽谈会涉农领域专场活动,搭建农业企业人才对接交流平台,吸引更多农口院校专家人才前来对接洽谈、指导生产,促进更多农业智力成果在乐陵转化。

第11篇: 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

  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对策及建议

  (一)在“引”上做文章。要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要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要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留”上下功夫。各地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聚集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但对县一级来说,乡土人才的奖励政策还没有普惠性。要降低政策实施门槛。将乡土人才纳入进来,用政策留住人才,尤其是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致富带头人,从培养成才、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切实为致富带头人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条件给人才发挥作为的空间。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充分考虑乡村人才的工作生活实际,为在乡村施展才华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竭尽所能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为人才扎根基层创造良好条件,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培育先进的人才文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全面呵护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在“育”上求突破。要构建人才梯队,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地实施定向分类培养,重点加大高精尖端、技术创新等高端型人才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要注重学用结合,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平台,强化乡村人才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的方式,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全程化于一体,努力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要培育致富能人,发掘和选育一批受教育程度高、思维活跃、有拼劲闯劲的生产能手和经营能人,带动农民就业促增收。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通过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方式,重点对本土性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开展有关蔬菜种植、苗木栽培、畜禽养殖、产品流通等技能性培训,提升他们对实用性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项目基地,尤其是要让置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四)在“用”上见实效。要强化“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把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针对乡村干部等管理人员,可以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在福利待遇上,着重解决他们的待遇和身份问题;在提拔晋升上,适当向乡村干部倾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进一步增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针对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产业带头人,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出真正素质高、能力强、有情怀、有实绩的村级带头人,并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针对农村科技人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等专业技术人才,要在全面了解人才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建立“户籍在外人才资源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打通人才与家乡的双向服务通道,使一些在外人才有服务家乡的平台,提高人才集聚程度,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

第12篇: 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振兴,但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面临着专业技术、基层管理人才质量不高,培训师资力量不足,培训不到位等突出问题。

  面临问题困难

  师资力量薄弱,培训重点难以把握。在组织“万名党员进党校”、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大学生村官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妇女创业就业暨妇女干部素质提升等培训班的时候,在乡村振兴培训方面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讲授重点难点内容把控不到位。

  意见建议

  在“培”上下功夫

  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涉农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农村实用带头人培训以及“半农半读”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职业技术教育。创新培训机制,构建以职教中心、中高等院校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参与的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分阶段、重实训、参与式”的培训模式。鼓励职业院校通过多种形式、设立多种专业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开展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提升行动作为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的重要内容,着力提升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实实在在培养储备一批即有学历又有能力的基层人才。

  在“训”上出实招

  继续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班、大学生村官培训班,会同县级农业农村局、妇联、共青团、美丽城乡建设指挥部等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妇女创业就业暨妇女干部素质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暨基层团建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培训班。聚焦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助力乡村振兴骨干人才培训。

  在“管”上见成效

  选优培强农村致富带头人,深入挖掘一批农村匠人、乡村能人,鼓励农村致富带头人进入村“两委”班子或纳入后备人才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其他村民共同致富;扩宽村(社区)干部进入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渠道,为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村(社区)干部创造更大的舞台,让村(社区)干部干事创业更有盼头;搭建乡村创新创业平台,落实农村“双创”激励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和本乡“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到乡村创新创业,支持返乡农民工到县城和中心镇就业创业;加快建设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基地)和农村创新创业人员孵化基地,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培训、实训、实习平台。组织开展农村创新创业“百县千乡万名带头人”培育行动,引导加大农村双创导师、双创示范园区管理人员、双创优秀带头人等的培训力度。加强对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三支一扶”等人员的管理服务,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引领力量。

第13篇: 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

  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对策及建议

  (一)在“引”上做文章。要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要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要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留”上下功夫。各地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聚集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但对县一级来说,乡土人才的奖励政策还没有普惠性。要降低政策实施门槛。将乡土人才纳入进来,用政策留住人才,尤其是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致富带头人,从培养成才、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切实为致富带头人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条件给人才发挥作为的空间。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充分考虑乡村人才的工作生活实际,为在乡村施展才华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竭尽所能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为人才扎根基层创造良好条件,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培育先进的人才文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全面呵护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在“育”上求突破。要构建人才梯队,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地实施定向分类培养,重点加大高精尖端、技术创新等高端型人才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要注重学用结合,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平台,强化乡村人才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的方式,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全程化于一体,努力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要培育致富能人,发掘和选育一批受教育程度高、思维活跃、有拼劲闯劲的生产能手和经营能人,带动农民就业促增收。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通过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方式,重点对本土性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开展有关蔬菜种植、苗木栽培、畜禽养殖、产品流通等技能性培训,提升他们对实用性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项目基地,尤其是要让置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四)在“用”上见实效。要强化“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把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针对乡村干部等管理人员,可以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在福利待遇上,着重解决他们的待遇和身份问题;在提拔晋升上,适当向乡村干部倾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进一步增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针对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产业带头人,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出真正素质高、能力强、有情怀、有实绩的村级带头人,并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针对农村科技人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等专业技术人才,要在全面了解人才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建立“户籍在外人才资源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打通人才与家乡的双向服务通道,使一些在外人才有服务家乡的平台,提高人才集聚程度,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

第14篇: 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近年来,清镇市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基本现状

  截至2019年底,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数12903人,其中男性9117人,占比70.66%;女性3786人,占比29.34%。农村生产型人才7842人,占总人才数60.78%;农村经营型人才1129人,占比8.75%;技能服务型人才1991人,占比15.43%;农村技能带动型人才1271人,占比9.85%;农村社会服务型人才670人,占比5.19%。从年龄组成指标看,35岁及以下2645人,占比20.5%;36-45岁之间4216人,占比32.67%;46-54岁之间4077人,占比31.6%;55岁及以上1965人,占比15.23%。从教育程度指标看,初中及以下人数11237人,占比87.09%;高中(中专)1012人,占比7.83%;大专及以上654人,占比5.07%。从专业技术职称等级指标看,无职称9541人,占比73.94%;初级3270人,占比25.34%,中级及以上92人,占比0.71%。从技能人员技术等级指标看,未取证技能人才8742人,占比67.75%;初级工3994人,占比30.95%;中级工及以上167人,占比1.29%。

  二、主要做法

  (一)摸清底数,建立农村人才网络。为做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通过各乡(镇、街道)进行系统数据收集,摸清农村人才底数,建立农村人才队伍检测系统,形成农村实用人才数据监测网络。从农村实用人才类型、人才组成结构、培训方式及渠道、从业方向等方面做好农村人才统计。

  (二)留才引智,夯实农村人才队伍。实现“人才回流”,把在城市里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造福家乡,通过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激活农村创新活力;借“乡情”纽带,搭建感情联络平台,引导扶持在外乡贤、原籍大学生以及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兴业。鼓励大学生扎根基层,近年来,招募“三支一扶”人员、西部计划志愿者400余人到乡(镇)农村开展工作,为乡村振兴建设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三)强化培训,提升农村人才素质能力。依托贵州(清镇)职教城教育资源,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平台,提供在线学习、管理考核、跟踪指导等服务,通过专业技术培训提升他们的技能,让他们能够变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成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人才组成部分,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人才流失严重。一是升学流失。农家子弟考入大学后很少再回到农村。二是劳务输出。当前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一部分高素质人才向城镇转移。根据数据显示,35岁以下农村人才仅占20.5%,农村普遍缺乏劳动力,农村人才普遍中年及老龄化。三是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欠佳,留不住到农村工作人才。

  (二)农村人才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一是目前各村支两委成员主要是60后,在整体农村人才统计中,初中及以下人数11237人,占比87.09%,农村人才整体素质仍然低下。二是现有农村专业技术人员中掌握传统农业技术的居多,而掌握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人才明显不足,绝大多数农业经营者和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水平很低,知识结构非常单一,缺乏市场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严重制约了自身发展。

  (三)城乡生活环境差距大,农村对人才吸引力小。对比城市,农村生活环境在政策、待遇、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生活设施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虽然兴起的职业教育在一段时期为农业第一线注入了生力军,但农业效益低下,农民看不到农业的希望,不愿学农务农,青壮年农民大多走上外出打工之路。

  (四)乡村人才带动增收载体薄弱。作为带动增收载体的支撑,乡镇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数量太少,且效能发挥不足。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足,农业规模企业小;二是休闲旅游开发不足,布局分散、规模较小、产品单一、特色不明显;三是农村电商效益不高,个别地理位置偏远、常住人口少的村级网点不多,农村产品上行功能发挥不突出;四是特色产业的发展遇到瓶颈,特色产业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产业项目偏少。

  四、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力量,培育本土优秀人才。广大农民群体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受益者,也是乡村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积极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机构、线上资源的作用,强化农民群众的规范化农技培训,夯实乡村振兴基石。基层党委、政府要提高人才培养意识,积极挖掘乡村人才资源,营造乡村创新创业氛围,为本土大学生、优秀人才等提供创业干事环境。

  (二)创优农村人才服务政策,引进有效人才资源。鼓励返乡农民和“土专家”创办经济实体,对有突出贡献的乡土人才,应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优先选任村干部或纳入村级后备干部,优先承包农村资源,优先获得农业开发项目、农业贷款、技术资料、良种和先进农机器具设备等;在技术推广、新品种试验、评定农民职称等方面也要给予倾斜,使农村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通过信息服务、便民服务,开辟绿色通道等措施,帮助那些掌握先进技术的外出人员筹集资金,兴办经济实体,解决各种难题,为他们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服务,使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新农村中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农村人才管理,创造惜才留才环境。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的同时,更要重视创造珍惜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一方面,要革新人才理念,培养全民爱才尊才意识;另一方面,要主动创造留住人才的硬件和软件。

第15篇: 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乡村振兴,关键是振兴人才。没有人才振兴,乡村全面振兴就是一句空话。目前,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是缺乏乡村工作专业人才。电影《第一书记》中有个片段:沈浩到小岗村任第一书记第一天,沈浩说“秋分早,霜降迟,寒露三天种麦正当时”,而村民则认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可以看出,传统的看天劳作、按24节气判断收播时间的作业方式与大气环境改变的新情况不匹配,对农业生产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是农村缺乏新时代农业技能人才的一个缩影。乡村工作专业人才不仅包括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也包括农村应用型技能人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等。由于各种原因,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相比于其它乡村人才培养要完善许多,但大多数情况下也只停留在科学实验及大规模种养方面。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广大农村更多地是以家庭形式种养为主体的小农经济模式,“带头人”形式的高素质乡村人才普遍缺乏。

  二是乡村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广大农民知识技能水平的提升是乡村人才培养的关键。培养懂农业、爱农业、会经营的农村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应当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但目前,各大高校即使是以农业类为主体的高校,也普遍以农业科技为主,少有农业技能和农村管理等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专业,各职业技术学院或技师学院也少有培养农村人才的专业,且高职院校农业人才培养与最广大乡村所急需人才严重脱节。

  三是乡村人才流失严重。以某县城郊的一个村庄为例,90年代时全村有70多户人家,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流行“打工”后,年轻人纷纷外出。至今,全村只有40余户常住村里,基本都是“夕阳红”、“童子军”群体;经统计,青壮年只有不到10人,其中30岁以下仅为2人(系夫妻,丈夫为退伍军人,是村民小组长,平时务农兼开三轮摩托替人拉货,妻子务农),其余均为45岁左右的人员(忙时务农、闲时附近工地做工)。农村人才呈现净流出现象,农村发展所需人才却得不到补充。由于农村青壮年常年外出,甚至村民自治都难以进行,村级组织难以有效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又引起农民思想涣散,对农村发展失去信心。

      为此建议:

      1.突出宣传,吸引广大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乡村振兴需要致富增收产业发展,但首先更需要人才支撑。要突出对乡村人才振兴的宣传,通过理论宣传使广大青年才俊想到乡村工作、愿意留在乡村工作。要让全社会都意识到,源源不断的各类人才注入乡村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2.完善政策,培养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史来看,以职业农民为主体并主导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和提升的重要支撑。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各中、高等院校应当及时顺应农村发展需要,及时设立顺应农村工作人才需求的专业,特别是农村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专业,为乡村振兴培养大量合格人才。另一方面,对于农村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农民群体,可以参照城镇职工再就业培训的形式,通过学费补助、免费培训等形式,鼓励学习,以提高其农业农村工作技能。

      3.用好乡贤,发挥乡村高威望群体的人才引领作用。中国历来有官员志士、知识分子归乡的情节。近年来,从农村走出去的党政干部、高级管理人才众多,这些人退休后有一部分选择回到农村家乡生活。这些人有知识、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有家乡情节,在农村威望高,也大都愿意为乡村发展献策出力。因此,对于这些回归家乡的群体,可以适当调整农村落户政策,允许其回原籍落户,如有回原籍意愿但在原籍无住房的,经过当地村民自治组织同意,也可以允许其在原籍农村建房安家。

第16篇: 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载体设计还不够科学,对接基层需求还不够精确。

  虽然每年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都依据职能,对县区、乡镇进行相应的指导、培训活动。但是在培训“供需对接”方面不够精准,有时存在“有人唱戏,没人听戏”的情况。比如:是否能及时针对林果种植户提供相应的林果种植技术。

  二是基层农村在引才、留才服务保障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农村基层在引才方面有时存在“抓大放小”的情况,眼睛都盯着“大专家”“大项目”,从而忽略了周边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微创项目”。又或者受到基层配套设施环境制约,引来的人才留不住。因时因地因势引才,加强人才引进后的配套服务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职能部门在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工作合力。

  通过调研发现,各县区、乡镇存在人才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人才工作开展程度也不尽相同。有些职能部门对于人才工作职能不清,“各唱各戏”。个别部门对人才工作做什么、怎么做没有头绪,经常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导致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缺乏有力抓手。甚至个别职能部门,不重视人才工作,缺少主动作为、积极参与的意识。

  三、对策建议

  一是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制度,进一步理顺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等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工作关系,做好任务分配,相互支持和配合各级各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促进人才工作同分工、同部署、同推进,压实责任,形成“全方位”工作合力。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既要“分”得清,又要“合”得来。市委组织部正在积极筹备《全市人才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积极引导鼓励相关部门,在挖掘人才信息、引荐人才落户、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上形成合力,多做贡献。

  二是强化担当作为,鼓励奋发有为。

  以我市开展的“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乡村基础产业、资源优势,搭建切合实际的创业平台,促进人才理论优势与本土农民实践能力相结合,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带动本土人才培育,建立起人才“活水源”,让更多的人才能够在农村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乡村人才的基础生活保障,提升人才的农村归属感,着力解除后顾之忧。让愿意留在乡村、振兴乡村的人更安心,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

  三是精准对接需求,务求工作实效。

  以满足农村发展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专家人才信息库”,形成市、县、乡三级联动机制,由乡、村“点单”,市、县“接单”,基层村、农户和相关专家人才进行双向选择,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形成按需“引、选、派、送”,努力做到相关项目与所需人才、技术形成无缝对接的良性互动,真正让农村基层群众享受到各级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红利。

第17篇: 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

  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对策及建议

  (一)在“引”上做文章。要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要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要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留”上下功夫。各地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聚集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但对县一级来说,乡土人才的奖励政策还没有普惠性。要降低政策实施门槛。将乡土人才纳入进来,用政策留住人才,尤其是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致富带头人,从培养成才、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切实为致富带头人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条件给人才发挥作为的空间。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充分考虑乡村人才的工作生活实际,为在乡村施展才华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竭尽所能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为人才扎根基层创造良好条件,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培育先进的人才文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全面呵护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在“育”上求突破。要构建人才梯队,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地实施定向分类培养,重点加大高精尖端、技术创新等高端型人才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要注重学用结合,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平台,强化乡村人才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的方式,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全程化于一体,努力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要培育致富能人,发掘和选育一批受教育程度高、思维活跃、有拼劲闯劲的生产能手和经营能人,带动农民就业促增收。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通过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方式,重点对本土性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开展有关蔬菜种植、苗木栽培、畜禽养殖、产品流通等技能性培训,提升他们对实用性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项目基地,尤其是要让置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四)在“用”上见实效。要强化“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把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针对乡村干部等管理人员,可以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在福利待遇上,着重解决他们的待遇和身份问题;在提拔晋升上,适当向乡村干部倾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进一步增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针对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产业带头人,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出真正素质高、能力强、有情怀、有实绩的村级带头人,并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针对农村科技人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等专业技术人才,要在全面了解人才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建立“户籍在外人才资源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打通人才与家乡的双向服务通道,使一些在外人才有服务家乡的平台,提高人才集聚程度,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

第18篇: 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关键在人。**市从优环境、聚人才、搭平台等方面着手,凝聚人才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加快了乡村振兴进程。但是在推动人才振兴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须引起重视。

  一是基层一线尤其是偏远农村人才流失较多。政府制定的支农惠农政策缺乏落到实处的执行者,农村发展产业缺乏有足够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带头人,缺少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带头人。由于农村尤其偏远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条件不够优厚,城乡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差异悬殊,对人才吸引力不够,导致人才从农村流向城市。

  二是农村人口基数大、实用类人才总量少。由于对农村实用类人才资源重视程度不够,挖掘、培养力度小,实用人才总量不足、文化层次总体偏低、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乡村振兴需求。

  三是农业领域高层次专家柔性引进多、全职引进少。**市作为农业大县,传统加工型企业多,产品现代技术、科技含量低,企业家创新思维不够、认识不足,发展理念还未完全转变到依靠人才科技上来,高层次尤其是领军人才承载力不足。

    基层建议:

  一是持续创优人才环境。出台柔性引才奖励扶持办法,优化现有人才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前来创新创业。常态化组织开展本地籍专家人才家乡行活动,吸引人才回乡推动乡村振兴。进一步优化人才公寓环境,为人才提供安心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全方位服务,促进人才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尽献才智。

  二是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实施“枣乡英才”工程,拿出一定名额向农村实用类人才倾斜。与高校对接,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农业商学院等平台,聘请高校专家人才、科技小院驻站硕博研究生等为导师,指导种养殖大户开展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现代管理等培训,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的素质能力,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培植更多农业科技型企业,为人才作用发挥提供舞台。

  三是持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持续举办人才创新创业对接洽谈会涉农领域专场活动,搭建农业企业人才对接交流平台,吸引更多农口院校专家人才前来对接洽谈、指导生产,促进更多农业智力成果在乐陵转化。

第19篇: 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推动乡村振兴,要把人力资源放在重要位置,为乡村振兴做好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近年来,石林县始终坚持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上下功夫,着力提升人才工作水平,最大限度推动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发挥,但受限于我县地域经济等因素限制,依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困难亟待解决。

  一、面临困难及问题

  重视度不一,工作合力“难形成”

  成员单位对人才工作重视“参差不齐”,少数领导干部对党管人才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及人才振兴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理解不透彻,工作呈现出“上冷下热、逐级减弱”的趋势。一是人员力量配备不足,牵头抓总职责不明,人才工作协调机制、决策咨询机制不健全,致使制定具体政策时协调各方较难,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抓不好,各自为政、无人管理不想抓等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工作机制不灵活,管理体制不完善,现有资源整合利用不充分,人才干事创业环境优化不够,人才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如:我县在非遗人才、旅游人才的管理及培养方面,出现信息互通不够,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及时等问题。

  吸引力不足,本地人才“回不来”

  石林县在区位条件、经济总量、产业基础、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无区位优势。一是对在外的本土人才回乡干事创业的吸引力不足,在人才的招募中,与其他市县区在同等甚至更优惠条件下的人才竞争仍处于弱势地位。二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的薪酬待遇普遍偏低,人才自身价值回收的时间成本较大,加之在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等方面,理念滞后、思想保守、投入不足、措施乏力,本土人才宁愿到邻县(市、区)工作,也不愿回乡;三是在外本土人才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回乡干事创业精神不足,广大在外人才思想局限,只顾自身发展,而忽略家乡的建设。

  集聚力不够,专业人才“进不来”

  乡镇(街道)、村(社区)吸引力不够,愿意到基层干事创业的人才少,加之我县县域经济相对落后,难以吸引并招聘到高学历、专业性较强的人才;一是具有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才较少,高、精、尖、复合型人才更是紧缺。其中教育卫生、农林牧业、民族文化、乡村旅游规划发展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尤为紧缺;二是符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的主题式产业环境和文化氛围还未形成,对于高、精、尖等重点企业和相关领域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够大,集聚效应难以呈现;三是缺乏平台载体,基层人才成长的空间不足,现有产业整体规模小、实力弱、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缺乏高新技术产业,难以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载体和平台,人才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针对性不强,乡土人才“上不去”

  截止2019年底,我县共有农村实用人才8779人,整体呈现文化程度整体偏低,专业性不强的问题,部分单位对人才重使用轻培养、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仍然存在,导致我县农村实用人才综合能力上不去,适应形势跟不上。一是系统、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形成。缺乏与各类人才发展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内容,没有建立或健全各类人才在培养上的激励机制;二是科学、精准的人才培养内容设置不够。各支人才队伍的主管部门对人才培养的思考谋划和结合实际需求的长远规划不足,课程设置单一、培训内容不接“地气”,加之培训资金、培训机构、师资力量缺乏,资源的合理整合不够,造成人才的知识老化。三是创新、促进的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投入不足,激励政策不健全,一些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住房保障、教育医疗等制度落实不够好。

  二、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想重视,全力推动人才工作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工作合力。积极构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的乡土人才工作格局,乡镇(街道)与县级各主管部门要畅通信息渠道,及时联络大学毕业生、乡土人才及专业技术人员,做好思想解释工作,让其转变思维模式,邀请在外务工、待业等人才积极回乡,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允许乡镇(街道)就特殊人才进行单独招聘,同时放宽乡镇(街道)人才招聘与引进的方式,可采取免笔试直接面试的方式补充相应人才;推进校园招聘方式,充分发挥好校园招聘的优势,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和要求及时招录到岗。

  (二)充实后备力量,全心做好人才回引

  一是加强科学分析研判。客观分析各类人才队伍素质状况,准确把握现实工作需要,分类别、分岗位制定岗位需求计划及人才队伍情况,明确目标,“对症下药”。既充分考虑人才的作用发挥,又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岗位的需求;二是通过加大人才回引力度,拓宽人才回引渠道,完善扶持政策,将在外务工、待业人员吸引回乡,建立健全乡土人才数据库,科学、准确掌握好各类人才情况。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乡土人才库和储备乡土人才,为乡村振兴做好的人才支撑。

  (三)加大培养力度,全面提升人才质量

  一是培养一批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才。充分了解各支人才队伍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因材施教”,充分激发人才的潜能,储备可用之才;二是科学合理安排培训内容,灵活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各种活动,根据不同对象,可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例如:对理论知识的培训,宜采用课堂教育方式,对实操知识的培训,宜采用现场观摩、实地操作等方式,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格局,增强创业干事的主动性。

  (四)营造良好环境,全域服务人才工作

  一是采取座谈会、深入调研等多形式、多渠道,充分听取乡土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及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科学、合理采纳;二是在全社会、全领域积极营造鼓励人才肯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工作环境及良好氛围,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局面;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为人才消除“后顾之忧”,旗帜鲜明为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撑腰;四是整合资源、发挥创业平台作用。发挥好双创平台(石林青年(大学生)创业园(省级),9个市级农业创业示范村(阿着底村、大糯黑村、彝族第一村、小箐村、小紫处村、大可村、下赵公庄村、尾乍黑村、南大村),2个民办市级创业示范园(石林博润科技创新孵化服务园、石林文化旅游创业创新孵化服务园),1个农业创业创新孵化园(台湾农民创业园),2个农业创业园(昆明旭日丰华农业科技公司、云南神彩农业发展公司)),依托“石林创业精英集训营”等平台,科学、系统吸引、培养好乡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本文来源:http://www.rconcon.com/lunwenxiezuo/144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