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优秀作文 > 作文素材 > 正文

谣言传播机制三篇

【www.rconcon.com--作文素材】

  互联网迅速发展,媒介融合已然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随着受众的话语权增强,媒介使用的便捷性,信息传播速度惊人,然而我们又处于一个“后真相时代”,所以使得谣言多以“放射状”传播,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中国文库网为大家带来的谣言传播机制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谣言传播机制一

  【摘要】本文借助勒庞的《乌合之众》,解读山西“地震门”中的谣言传播。通过突发性公共事件,剖析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机制,找出应对谣言的策略。

  【关键词】地震门谣言传播

  2010年2月21日凌晨,大半个山西省上演了一幕“万人等地震”的闹剧,手机短信、网络微博等新的传播方式使人际传播的优势在地震谣言中推波助澜。谣言诱引山西“地震门”事件的发生,亦引发了众人的思考,谣言传播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究竟基于怎样的传播心理,有着怎样的传播特点。本文将借助于勒庞的《乌合之众》,解读山西“地震门”中的谣言传播。

  正如勒庞在《乌合之众》中的前言中写道:群体的无意识行为代替了个人的有意识行为,是目前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不可否认,在各阶层民众势力推波助澜、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今天,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群体时代。在山西“地震门”中,谣言受众不仅成为了此次事件中的受害者,也同样成为了推动者。

  一、谣言的产生

  194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给出了一个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此公式说明了谣言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故事的主题必须具有某种重要性;第二,真实的事实必须用某种模糊性掩盖起来。在山西“地震门”事件中,“大地震”主题和人的生命财产息息相关。另一方面,消息流传当晚,人们求助于官方电话、网站、电视等,都一无所获,传播渠道的不畅使得事实变得模糊不清。“地震门”事件符合了谣言的两个基本条件,而这两个条件越充分,其造成的影响也会越广泛。

  二、谣言的传播机制

  表面看来,仅仅只是谣言传播的始作俑者在作祟,其实却隐藏了深刻的背景及原因。依据传播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传播者。

  此次“地震门”事件,不论传播者选择什么样的谣言,其主题也并不是凭空捏造的。正如谣言定义中所强调的,谣言需要有一定的事实根据,造谣者利用的便是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防震演练误读引发的社会恐慌气氛。除此之外,此次事件的传播者充当了群体的领袖,其利用网络在百度贴吧发布这则谣言,做出了简洁有力的断言,并不断地重复断言,最终使得断言的事情在人们头脑中生根。而这样形成的所谓流行意见,则会顺势启动强大的传染过程。

  (二)受传者心理。

  1.群体的冲动、易变和焦躁。勒庞在《群体的一股特征(一)》中曾写到,“群体是刺激因素的奴隶”、“孤立的个人具有住在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在“地震门”事件中,地震将要发生的谣言激发了人们复杂的感情变化,在这时,他们处在注意的状态中,变得极易受人暗示。最初谣言传播者的提示,在相互传染的过程中很快进入所有人的头脑,于是,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会立刻变成一个既定的事实,“万人等地震”的一幕便因此出现。

  2.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在这样的感情驱使下,人们往往会变得全然不知怀疑。阅读到百度贴吧的地震帖以及收到“有地震”短信的人们,往往在此时会不假思索地选择相信帖子和短信中的内容,并萌生逃命的意愿。再加之,“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于是,大规模聚集在广场“等地震”的场景便在各种情感及巧合的碰撞下必然发生了。

  (三)大众传播不畅通。

  大众传播不畅通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大众传媒的失声。电视、广播等权威传播机构在突发事件中的表现如何,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判断。在事件发生前传言四起的阶段,大众传媒就只是例行公事般地对地震局的简要公告予以播报,而没有站在民众的视角来及时解疑释惑。而在谣言大规模弥散之际,各级广播电视等机构也并未给予报道与回应,阻碍了人们对于真相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讯不畅给人带来的焦虑与恐慌。通讯在谣言传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突发事件大规模爆发后,电话、互联网等被疯狂使用,导致信号不畅。在谣言四起的环境下,通信不畅的事实显然会加剧人们的恐慌与不安。

  (四)传播时机。

  “地震门”事件之所以引发人们如此大的恐慌,也与传播时机不无关系。“汶川大地震”让每个人刻骨铭心,“海地大地震”造成十多万人丧生,更是让地震成为了新年伊始的最大事件。在民间盛传地震传闻的状况下,2010年1月24日在山西运城又发生了4.8级地震。连续发生的地震灾害无疑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考验,没有国内外地震灾难的惨重后果,人们的闻震反应不会如此激烈,而没有身边传闻四起的铺垫与运城地震的发生,可能也不会有这么多人盲目信从。

  三、结束语

  尽管山西“地震门”后,警方很快找到了事件的始作俑者,并给予了相关的治安处罚。但对于此次事件本身的思考却并不仅限于此。政府“问责制”的缺失、大众传播机构的失语、广大受众危机教育的空白等,都成为了各方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层面。唯有建立起政府、媒体、公众之间沟通、交流,以及通力合作应对危机事件的平台,才能真正保证人民生产生活的幸福感与安全感。

  【参考文献】

  [1]勒庞.乌合之众.

  [2]奥尔波特.谣言心理学[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172.

  谣言传播机制二

  【摘要】所谓谣言,是指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谣言虽然不真实,但却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的思想和心理状况的反映。本文以不久前发生的“抢盐”事件为例,分析了谣言的传播机制,有针对性的提出控制谣言散播的策略以及需要注意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谣言 传播机制 控制分析

  谣言是社会信息传播中一种具有危害性的信息,它产生的负面作用能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今年由日本地震导致核辐射引发的谣“盐”风波致使中国的市民大规模的抢盐囤盐。3月1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抢盐”风波波及全国。从江浙地区开始,由南向北,“碘盐可防核辐射”“中国食盐将遭受核污染”等传言广为传播。两天后,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乃至偏远山村,食盐都成了紧俏商品,超市和农贸市场的盐几乎被抢购一空。还有部分地区的盐价涨了十倍以上。

  一、谣言传播的背景及条件

  首先,社会危机是谣言传播的温床。当社会有机体遇到意外干扰时,既定的社会体制、秩序以及社会生活遭到人为的或自然力量的破坏,会损害社会的稳定状态,人们的组织性、纪律性减弱,自控能力和批判能力下降,意识形态出现不稳定状态,自然容易轻信并传播谣言。

  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的大地震震惊了全世界,地震引发的海啸给这个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雪上加霜的是,在震后的第二天下午,位于日本东北部的福岛核电站发生了爆炸,爆炸中第一核电站的反应堆厂房破损,震撼了全世界的公众。虽然这是日本的社会危机,但其地震所引发的灾难,包括海平面下降,核泄漏等影响波及全球。尤其是身为邻国的中国,首先就受到核泄漏的威胁。

  公众对于核辐射的恐惧,核威力的惧怕,促使一些观点、语言相同的人们,就大家所共同关心的日本核泄漏产生的问题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一起,互通情报,互相安慰,解除不安,这样的底层群体活动,就为谣言提供了市场,成为谣言产生、发展的条件。

  其次,正式传播渠道不畅是谣言传播的重要条件。正式传播渠道一般指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是权威的、形式化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信息来源的主要通道。调查表明,公民所获的政治、文化信息中,80%左右来自正式传播渠道,可见正式渠道影响之大。在一般情况下,正式传播渠道与谣言传播的非正式渠道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此次发生的日本大地震,无论是电视新闻还是平面媒体的报道,都侧重于地震带给日本毁灭性的打击及地震的原因分析,以及日本政府的救援,灾民的生活,全球各界人士的救援情况等等,而对于福岛核泄漏只限于客观报道。随着日本震后核危机的加剧,官方及媒体仍旧把注意力放在核泄漏上,并没有对公众的担忧进行及时的疏导,才致使谣言疯狂传播。

  二、谣言传播的过程分析

  谣言主要靠人际传播和大众媒介传播。此次的谣“盐”传播主要是通过人际传播的渠道。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传递和接收的渠道多,方法灵活。另外,人际传播过程中信息会随着个人因素的影响,发生畸变,被曲解,传播链随时可能中断改道,传播过程是半隐蔽的,缺乏监督制约,且很少记录保留,难以返回消息源核对。人们为获得信息,会自然形成信息交流路径,具有相似的兴趣爱好、共同的利益、志向的传播者不按自己的正式角色或职能路线进行信息传播,就形成了谣言传播渠道。人们往往希望在正式渠道之外自发地形成非正式渠道来沟通信息,满足需要。非正式渠道中的信息传播者常常按自己的主观愿望任意取舍,容易使信息失真、零碎。

  3月15日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很多市民的手机上都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BBC报道,日本政府已经确认严重核泄漏,所有亚洲国家应该立即采取必要措施……”。当天夜晚,BBC不得不出来澄清,他们并未发布“日本核泄漏将影响亚洲邻国”消息。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宁愿相信这种道听途说的所谓BBC新闻,而要防核辐射就要吃碘盐的谣言在我国迅速传播开来。除了互联网上陌生人之间相互转发谣言的信息,更多的是来自于亲朋好友间“善意的提醒”。于是,“抢盐”的行动迅速波及全国。

  三、谣言传播的心理机制

  信息的模糊不清晰是谣言传播的重要条件,但是谣言的产生、传播也依赖于各种心理,正是大家都愿意接受并传播它,才产生了谣言。

  首先是心理恐慌。当恐慌情绪的表达和恐慌行为出现时,会给他人造成刺激,引发类似的情绪和行为反应。通过这一相互刺激的循环模式,恐慌就会迅速增强并且蔓延。日本大地震引发核泄漏之后,中国媒体对事件的进展进行了密集的报道,公众将日本核泄漏视为头等大事。伴随着日本核泄漏事态不断的恶化,公众的心态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由关注核泄漏转为担忧核辐射。恐慌情绪逐渐在公众的心中酝酿发酵。

  其次是谣言主题的意义重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等,他们给出了一个关于谣言的公式:R=I×A,其中R 表示谣言在社会上的流通量、流通率,I 是重要度(Important),A 是模糊度(ambiguity)。①这个公式主要是表明谣言在社会上的流通量与谣言内容的重要度、模糊度是成正比的,即谣言内容的重要度与模糊度越大,谣言在社会中的流量就越大,流通速度就越快。盐作为日常生活的必备品,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谣“盐”风波兴起后,抢盐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虽然在谣言疯传的同时,网上并不缺乏理性的声音。但在生活必需品的哄抢事件中,即便是“智者”也很难保持淡定。一方面,“智者”知道吃盐不可能防辐射,但也会担忧食盐被那些信以为真的人抢光,从而加入抢盐的行列;另一方面,在哄抢风潮中,人群之中情绪感染的威力往往能使“智者”丧失理性。

  四、谣言传播的控制分析

  从对谣言传播机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谣言确实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为避免社会的非理性情绪出格,笔者认为公众、媒体和政府应共同努力,对谣言实行控制。

  首先,政府的应对速度还应更快些。在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面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和微博时代的来临,政府应充分利用当前的即时通讯工具,快速应对谣言,争取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从源头上阻断谣言的广泛传播。

  其次,公众应该有责任意识。公众应该提高自身的媒体素养,增强独立判断能力。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是由公众责任意识的强弱决定的。只有大多数公众有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维,成熟文明的社会才有可能建成。在面对各种资讯时,公众不能失去判断力,更不能扩散谣言。另外,公众在接触网络媒体时,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媒体素养,面对网络鱼龙混杂的信息,要提高甄别能力,以免以讹传讹。

  最后,增强媒体的公信力。如果能够进一步加大信息准确度以及透明度,谣言的传播效应自然大为压缩。

  此次谣言风波能够得以迅速平息,不仅是因为卫生部、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中国盐业总公司等多个部委、机构紧急发布信息进行辟谣。更重要的是网络媒体的迅速反应。主流社区和微博上对“抢盐风潮”的质疑远多过支持。这种网民自发的开放的言论,使谣言逐渐被粉碎。所以,只有公众、媒体和政府三方的合力才能抵抗谣言的传播。

  参考文献

  ①[美]奥尔波特等:《谣言心理学》[M].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湖北大学09级传播学学生)

  谣言传播机制三

  一、谣言与网络谣言

  (一)谣言

  谣言的词义详解有三个方面:一是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的话。如《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二是没有公认的传说。如明朝施耐庵《水浒》第四十一回《宋江智取无为军 张顺活捉黄文炳》宋江说起江州蔡九知府捏造谣言一事,说与众头领。三是民间流传的评议时政的歌谣,谚语。如《后汉书》卷三十一郭仍等传.赞曰:"诗守南楚,民作谣言。"

  由此可见谣言是我们熟知的现象,而在融媒体时代下,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194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谣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传播,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特殊陈述”。法国社会学家卡普费雷认为,谣言“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在谣言研究的学术史中,流传最广的谣言传播公式是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提出的R=I×A,即谣言=(事件的)重要性 ×(事件的)模糊性。之后,荷兰学者克罗斯对这一公式进行了修正,指出谣言传播包含人的参与过程,加入“批判意识”这一重要因素,将谣言传播公式修正为,即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

  (二)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是谣言在融媒体时代下发展的一种新形式,主要是以互联网为依靠,进而传播谣言。网络谣言的恶意传播会直接影响社会生活,同时不断滋生网络水军的扩展。在2016年5月25日,著名作家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逝世。消息传出后,一段署名为“杨绛百岁感言”的手写文字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疯,但是事后证明是谣言。然而网络谣言并没有因此消停,2017年也出现很多舆情反转的案例,如9月14日@时间视频发布视频微博,称近日河南一大货车被@兰州安宁交警以“不按规定安装机动车号牌”扣12分罚200元。面对扣分和罚款,车主表示不服,称出厂就这样,后部分舆论质疑兰州交警执法不公。然而事情的真相是司机罗某将自动翻牌器改回车辆出厂状态并发布视频,混淆视听。16日@时间视频发布致歉声明,称对兰州公安交警造成的不良舆论影响,诚挚道歉,向转发、评论、阅读原视频的网友致歉!

  除此之外陕西榆林产妇跳楼案、上海一小学生自带桌板地铁赶作业、河南宁陵县某人因出不起彩礼跳河自杀等事件都体现网络谣言的传播的攻击性、炒作性以及宣泄性等特点。

  二、网络谣言传播机制——以红黄蓝事件为例

  (一)网路谣言形成的条件

  1.技术条件

  融媒体是将广播、电视、互联网三者优势互为整合、互为利用,谣言借助这种高效、便捷的载体进行“爆炸式”传播。一开始“红黄蓝”群体猥亵儿童事件的爆发是通过最初的微信朋友圈发布,微信朋友圈本身就缺乏把关,同时自身的封闭性也使得网络谣言增强可信度,微信朋友圈也是借助互联网技术传播速度快,最终在微博热搜、各大网站都出现这一事件。在Web2.0时代,受众本身就是已经掌握了信息的编码和译码,同时微博、BBS、博客等个人传播平台的发展,信息早已在网络空间的发展呈现一种多维度状态,仅仅一条简单的朋友圈就辐射整个网络,传播给成千上万的用户,其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是无法比拟,由此可见传播信息最关键的是需要技术的支持。

  2.群体传播与受众心理

  一条简单的信息已经不局限于接触的某人,而是针对一个群体。微博、博客、QQ、微信等应用促进了人群之间频繁交流互动,网络中用户的交流已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都是有相同的特点从而变成固定、持续的关系,这些人演进为社会学意义的群体。日本传播学家岩原勉将群体传播定义为: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链接和实现的过程。

  在群体传播过程中,操纵者正是抓住了受众心理,让“红黄蓝”事件不断发酵,各种谣言引起社会的恐慌。

  一方面操纵者利用了使用与满足理论,并且抓住了受众的好奇心理。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而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人的好奇心和窥视欲望是本能的一种,是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可以说现实生活的法律和道德是制约了人们无止境的好奇心理,但是由于上述阐述的技术条件,并且有其隐蔽性和不确定性,所以操纵者借助互联网载体,不断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并将这种好奇和窥探欲望不断放大。所以“红黄蓝”事件中受众就不断挖掘甚至是将虚假信息不断放大,最终导致谣言的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

  另一方面“群体极化”和“信息流瀑”的产生。“群体极化”研究指出群体讨论往往会强化其成员的最初意向,也会强化群体成员的共同态度,强化群体成员的平衡倾向。“红黄蓝”事件在朋友圈发布,朋友圈是以真实朋友为基础建立起地兴趣圈,然后传播到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共同的价值观的微博,从开始的评论到转发,再引起各家媒体、明星的关注,当性侵儿童话题的热度达到某个制高点时,受众更加坚定最初的想法,并且具有共同的意见,反驳的力量变得薄弱,如果某种集体意识一旦形成,将很难被打破,桑斯坦称之为“信息流瀑”。当极少数的声音在为“红黄蓝”事件提供一个清新的思路时,可能因为“群体极化”和“信息流瀑”最终将舆论沉默。

  3.媒介素养与“真相”缺位

  美国媒介教育研究中心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的信息能力。融媒体传播时代对公众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资源中选择出正确的信息,这就需要公众有精确的辨别度、正确的道德观、较强的理解能力等多方面知识。“红黄蓝”事件从产生到迅速发酵,公众的媒介素养确实出现了问题,其中某电视台记者刘某没有采访核实,直接从网上下载编发,到受众看到报道和转载的信息,便大肆的传播,再加之网络水军的推动,利益的趋势,直接影响了社会舆论。

  除了媒介素养的确实,还有重要的原因是“真相”缺位,目前“求辟谣”、“谣言倒逼真相”已经不是新鲜事,我们正处于一个“后真相”时代。“后真相”这一舆论生态体系是将“新闻-事实”之间的纽带断裂,新闻事实逐渐让位于受众的情感、观点和立场,而纽带所衔接的元素完全被消除。公众处于信息大爆炸时代,而人口红利早已消失,所以只有创造所谓的“注意力经济”才能“博取眼球”,传播者愈来愈迎合大众心理,从而抛弃对事件真实性的追求。“红黄蓝”事件是在22日发生,而最终通报是在28日发布,解释了幼儿园性侵纯属谣言,“叔叔医生爷爷医生”系编造,事隔6日后真正意义上澄清。

  (二)网络谣言传播过程及其特征

  1.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

  网络谣言传播分为三个部分:谣言的形成期、高潮期和衰退期。“红黄蓝”事件从一开始刘某发朋友圈到某电视台记者不暇思索的报道,这是事件的开端,也是形成期。在虐童的报道中参杂着性侵儿童信息,鱼目混珠,直接影响公众对事件的评定。事件的高潮期就在没有真正澄清事实的情况下,使得虚假信息的传播产生了“蝴蝶效应”。衰退期就是在事件澄清的时候,使公众意识到是谣言,这时公众的新鲜感也降低,并且得知真相后内心的愤怒也随之而去此时谣言迅速衰退。

  2.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

  病毒式传播,传播速度快,接受人群多。互联网自身就有其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网络谣言也是借其特点,使得谣言传播迅速。根据2017年6月发布《第40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99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54.3%,较2016年底提升1.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网民人数不服增加,受众接收谣言范围增加。

  内容繁杂,信息可靠度低。现代信息技术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造成了大量信息沉积,并且谣言的证实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各类网站媒体为了盈利,谋求“流量经济”,没有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度便加以转载,最终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大量的平台,影响社会舆论。

  监管难度大。网络本身营造的是一个“拟态环境”,每一条信息的由来都是虚拟的IP地址,谣言的传播可以在各个平台点击、共享,传播的范围极广就更加难以控制和监管。

  (三)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

  1.影响受众

  一方面影响受众的心理。从长远来看,网络环境对网民影响不在于匿名环境,而是由于虚拟环境给个体带来角色的自由选择与转换机制。网络中的虚拟环境赋予网民虚拟角色,长此以往,使得网民对自身的认知失调。心理学中有一种“认知失调理论”,网民将现实生活中自身、对自己的行为及对环境所了解的内容与“虚拟世界”产生了矛盾,并且不一致。由于这种认知失调,从而导致了从众心理、盲目心理、虚荣心理、犯罪心理等不健康心理。另一方面影响受众的行为。由于上述的影响受众的心理,当某个人无法控制心理时,便将这些扭曲的心理转化为行为。

  2.影响社会舆论和秩序

  网络谣言突破物理上的地域限制,克服时间上的滞后性。网络谣言一旦开始传播便是大规模的传播,直接影响社会舆论和秩序。2011年的“毒香蕉”事件直接影响海南香蕉的出售,某些种植业者面临破产,影响香蕉种植业的市场秩序。而在“红黄蓝”性侵儿童事件的谣言中,让之前已经曝出虐童的“红黄蓝”新天地幼儿园更是雪上加霜,在美国上市的公司,股价暴跌,影响了市场的正常发展。

  网络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议程设置理论认为,人们对某些一体的关注程度,主要来源于这些议题被报道的频率与强度。网络议程设置中也会有强制性接触的特点,公众的直接经验越少,他们就越是被迫依赖新闻价值获取该方面的信息,所以对非强制性接触议题促使媒介使用及寻求的动机提高,这回提高议题设置结果,当媒体的报道引起个人情绪反应时,可以产生极大的议题效果。“红黄蓝”事件发生在北京,受众来自四面八法无法直接接触事件,所以依赖媒体的报道,当报道时出现失真,受众也无法判断时,就引起了受众情绪,社会舆论开始指责某一人或事。

  三、治理措施

  (一)强化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造谣者,做好宏观“把关人”

  根据国家法律网络谣言如涉及“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我国《刑法》第105条第二款规定:“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首要分子或罪行重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法律规定,在这个网络谣言泛滥的今天,必须加强监管力度,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严惩造谣者。在网络传播信息传播中,传统理论的“把关人”并没有完全失效。从技术上来看,控制意见与意见扩散是常见的两种方式,其一封闭源头,其二是阻断信息传播路径。可以看出,在网络传播中,被消弱的主要是政府的“把关”功能,而不是专业的新闻机构的“把关”,所以政府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把关”地位,在扶持一些网站同时可以扩大自身的影响。

  (二)媒体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做好微观“把关人”

  在应对“后真相”时代,各大媒体都要进行自身的新闻监督。2016年底,一再坚持自己是“技术公司”而非媒体的脸书在舆论的压力下开始招聘“新闻总监”,这是一个关键性的举措。谷歌等新媒体不断改进算法设计和加强人工检测等手段强化了新闻的真实性和高品质的新闻推送。从围观层面来看,信息的发布者依旧时关键,除了自身的改进,媒体自身的“把关”不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态度问题。如果媒体把得到的信息直接发布,会使自己提供的信息鱼龙混杂,甚至可能因虚假信息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即使在受众即时传播者也是受传者的状态下,媒体平台的提供者依旧对平台内容的流动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融媒体传播路径是点对多的网状模式,所以在传播信息时需要检验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也是媒体的责任。

  (三)加强受众教育,提高受众媒介素养

  融媒体时代信息技术成熟,资讯高度发达,快捷便利的方式给公众带了丰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公众对媒体依赖加强。但是在海量资讯的互联网中选择真实客观信息成为难题,所以要加强受众教育,提高受众素质,时刻保持理性的认识,不造谣,不传谣,增强对网络谣言的辨别力和免疫力。要让受众意识到需要成为一个文明的信息传播者,让其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通过信息发现、探索、利用信息的最大价值。培养受众的媒介素养,最重要的是发挥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公众预存只是积累的前提下进行信息传播行为的引导和规劝。

  四、总结

  融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由原来的单向传播向双向传播态势发展,因此网络谣言数量大。信息传播的隐蔽性和信息的不对称的因素造成虚假化、肤浅化,时常有人说:“谣言止于智者。”所以在这个开放文明的时代,提升运用制度有效治理网络谣言的能力,要对公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对重大事件、决策信息公开,让受众信任政府,从源头上消除社会恐慌和网络谣言的产生;对于媒体,要第一事件公开和回应受众的疑惑,不仅使谣言的扩散速度减小,也增强受众对媒体的忠诚度,同时按照规定发布权威信息,拆除谣言;最后强化信息传播规范。

本文来源:http://www.rconcon.com/zuowen/5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