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党团公文 > 学习教育 > 三个代表 > 正文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观后感【3篇】

【www.rconcon.com--三个代表】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观后感【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观后感篇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一重要论述,牢牢把握解放思想这一大法宝,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所谓“法宝”,是指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克敌制胜的武器。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被毛泽东同志正式称为“大法宝”的有三个: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如今,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解放思想称作“一大法宝”,充分说明我们党对解放思想的高度重视,充分说明当前继续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开创事业新局面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

  我们党的事业发展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历史。在那“长夜难明赤县天”的旧中国,怎样才能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在传统文化的故纸堆中找答案,也没有照抄照搬俄国革命的经验,而是解放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事实上,如果没有解放思想这“一大法宝”,就不可能有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三大法宝”,更不可能有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从理论上深刻阐述解放思想的地位和作用的是邓小平同志。1978年底,在被誉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首先是解放思想”的论断。为什么要把解放思想明确地放在“首先”的位置上?邓小平同志的回答是:“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他强调,是否解放思想,“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以思想的大解放带动事业的大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基本经验的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之所以发展很快,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了解放思想。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每一步大发展,都伴随着一次思想的大解放。实践证明,只有解放思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才能走出一条新路,干出一番全新的事业。

  正确把握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

  正确运用解放思想这“一大法宝”的前提,是正确把握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头脑发热,空想蛮干,不是解放思想;“打擦边球”、“闯红灯”,也不是解放思想。什么叫解放思想?邓小平同志的观点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决不能够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不能损害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必须真正解决问题。”

  ——解放思想的特征,是在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基础上,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思维方式的变革、精神状态的改造。

  ——解放思想的体现,是创造性实践。创造,是发展的基本形式。创造性实践,是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开辟前进的道路,是人类实践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最本质的特征和规定。“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解放思想的本质,是实事求是,按照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办事。离开对规律的探索、认识和遵循,解放思想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在今天,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解放思想的根本标准和目的,是“真正解决问题”。思想是解放还是僵化,解放得“够”还是“不够”、“对”还是“不对”,只能坚持实践标准,看是否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否真正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新形势下解放思想的主要任务

  当前,继续解放思想的主要任务是把全党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统一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上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努力“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克服自满情绪,认清差距,增强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感。有的人沾沾自喜于已有的成绩,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看不见存在的问题,听不得不同意见和批评,“小富即安、小进则满”。这阻碍了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阻碍了新技术的开发和使用,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解放思想,必须从克服骄傲自满入手。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的发展水平离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停滞,而必须急起直追,加快科学发展的步伐。

  克服畏难情绪,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弊端日益凸显,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但有的领导干部怕犯错误、怕丢乌纱帽,怕改革损害个别人的利益而招致怨恨,所以当改不改、当断不断。解放思想,必须从畏难情绪中走出来。应当看到,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如果由于“怕”而当改不改,那么就有可能错失发展机遇,就要犯历史性错误。

  克服懒惰心态,振奋精神,善于抢抓发展机遇。胡锦涛同志指出,当前一些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着一些新的、突出的作风问题,如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虚报浮夸,铺张浪费、贪图享受,以权谋私、骄奢淫逸等。在这种精神状态下,许多该抓住的机遇抓不住,许多该办成的事情办不成。应该懂得,对勤于思考、精神振奋、肯于学习的人来说,机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发展顺利是机遇,出现困难也是机遇。一个人如果处于懒惰状态,是看不到机遇也抓不住机遇的。

  克服思想僵化,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实践,如果思想僵化,拘泥于原有的一些思想观点和具体做法,就不能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推进伟大事业。这就要求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使广大干部群众牢牢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推动工作取得新进展、事业开创新局面。

  努力使新形势下的思想解放更加富有成效

  实践发展无止境,解放思想无止境。在新形势下继续解放思想,应把握好以下问题:

  把握重点,大力推进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的思想解放。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力量。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不断得到解放、历史主动精神和创造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改革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而对人民群众的思想解放起全局性、带动性作用的,是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思想解放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里的领导干部思想解放的水平。因此,解放思想必须先从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做起。

  注重学习,以素质提高促进思想解放。解放思想,是以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基础、以一系列相关知识的掌握为前提的。“知识就是力量。”目前一些干部群众之所以思想解放程度不够,缺少相关的知识是一个基本原因。坚持从加强学习入手,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断掌握各种现代知识和技能,这对于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具有基础性意义。

  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为继续解放思想提供指导。“理论上说不清”,常常是影响解放思想的重要因素。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着力从理论上把一些重大问题说清楚,为人们继续解放思想扫清障碍,是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职责。要深入研究探索解放思想的规律,用以指导解放思想的具体实践。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为解放思想创造有利条件。解放思想是需要条件的。就外部条件来讲,最重要的就是民主。邓小平同志在向全党提出解放思想要求的同时,就提出“必须有充分的民主”作为保障条件。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扬民主,是促进解放思想的重要保证和有效手段。可以相信,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完善,解放思想这“一大法宝”必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有力地推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观后感篇2

  邓小平不仅创立了深刻丰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且创立了与之相适应的语言表达风格,他把博大精深的思想蕴含于简洁明快的讲话、谈话中,使理论以最快捷、最方便的途径传播开去,为亿万人民所接受。

  在这里,我们选取邓小平几个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著名观点,请省委党校教授、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张星炜加以点评,让我们再次领悟邓小平理论给我们提供的智慧之源。

  “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出处1962年7月7日,邓小平在接见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全体同志时提出的著名观点。最早见诸文献的是《邓小平文选》第一卷《怎样恢复农业生产》一文中。

  背景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面临严重困难、广大农民群众遭受饥荒之苦。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一些农村放松了对农业生产的控制,实行包产到户。然而,包产到户很快受到批判,认为其必然导致两极分化,是走资本主义道路。1962年7月7日,邓小平在接见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全体同志时提出:“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农民能够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多搞点粮食,把经济作物恢复起来。”邓小平认为,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他还借用一句四川谚语说明自己的观点:“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点评在经历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挫折以后,邓小平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引导中国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思路,即: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状况的方面和环节。哪种生产形式能够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力,就采用哪种生产形式,并且要使这种生产形式在理论上、制度上合理合法起来。二三十年后,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也是用这一基本思路来指导中国改革和发展生产力的。

  “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出处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作了讲话后,又即席讲话的要点之一。收录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一文中。

  背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消除了人们的“恐富”和怕“冒尖”心理,有力地促进了城乡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投资热情的高涨,激发了各阶层人们勤劳致富的热情和市场经济的竞争与效率意识,大大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进程。

  点评这一导向性的大政策,克服了过去在分配政策上主张“大体平均”所导致的共同贫穷的消极后果,推动了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共同富裕的基础。邓小平在大力倡导“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个大政策的同时,也强调指出,要始终不忘共同富裕的目标。邓小平这一思想,既强调了在政策上承认个人收入分配差别存在的合理性,又强调了要防止个人收入分配差别过分悬殊而引起两极分化、分配不公,强调了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的有机统一。

  “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

  出处1985年3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自由民主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的谈话中所讲。最初的谈话,在“走一步,看一步”之后有“摸着石头过河”一句。

  背景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一个经济落后、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大国要进行“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的经济转向全面开放的经济,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点评“摸着石头过河”,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就是“实践论”。为了搞好改革开放这个大试验,既要胆子大,又要步子稳。所谓胆子大,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搞下去,不丧失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所谓步子稳,就是要走一步看一步,及时总结经验,犯了错误及时发现,及时改正,继续前进。按照小平同志的这个思想办事,我们就一定能够大胆而又稳妥地将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

  “发展才是硬道理”

  出处1992年初,邓小平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简称“南方讲话”)中提出的著名论断。

  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严峻考验。许多同志思想上产生了混乱,纠缠于诸如姓“社”姓“资”的问题争论中。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讲话中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提出了判断政策恰当与否的一个关键性的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发展。这个论断拨云见日,把人们的思想认识引上了正确轨道。

  点评发展,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一条红线。“发展才是硬道理”有两层含义:一是少做无谓的争论,要多做实事;二是告诉我们只有发展了才能解决一切问题。邓小平对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有许多重要的论述,这些光辉思想和科学论断,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指明了方向。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观后感篇3

这个由毛泽东阐发的思想观念,直接针对和解决的是党员的思想认识方法及工作态度问题。“实事求是”的提出,为克服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提供了思想武器,为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的真正结合找到了思想方向并被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为“实事求是”所下的定义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指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所说的规律性,而“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在道德伦理意义上被认作是“老实”、“言行一致”等个人品质与行为规范。毛泽东思想之中的“实事求是”精神确保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政党宗旨,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使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获得了革命时期的领导权和建设时期的稳固的执政地位。而且弘扬“实事求是”的政党文化精神加强了党的自身建设,不仅具有政治意义和价值,能够促使党员干部更好地完成党的各项工作,树立党的良好形象;而且也具有文化意义和价值,能够使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继承和弘扬这些文化精神对于对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从而稳固党的执政地位,发挥党的政党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团结带领各民族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具有重要的价值。

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邓小平同志高举辩证唯物主义大旗,拨乱反正,批判了“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从新确立了我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从而使中国革命走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辉煌成就,证明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是建立在三个理论基础之上的:一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发展是硬道理;三是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规定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此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所以成为理论精髓,还贵在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辨证统一。 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最根本的是要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就是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要求,在改革开放中做到“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这些都是这一精髓的充分实践论据。

解放思想并不是说思想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无论怎样解放也不能脱离社会主义这个大方向。解放思想的核心内容可看作以下三条:一是要做到实事求是,使思想和客观实际相结合,是解放思想的实质;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这是解放思想的前提;三是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即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去实现思想解放,这是解放思想的唯一正确的途径。

解放思想在邓小平看来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决不能够偏离四项基本原则。在其过程中,总也会伴随着反对“左”,反对“右”的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在其斗争中,邓小平同志几次指出要既反“左”又反“右”,这都是为了不脱离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的思想准则。解放思想贯穿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之中,不存在终止的问题。世界万物在不断发展变化,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受到特定的条件制约,当出现主观思想与客观实际不完全一致时,就需要我们解放思想。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新情况,新问题将不断出现,要求我们今后在一切工作中真正坚持实事求是,继续解放思想,但不能脱离马克思注意这一根本原则。

要把握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和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关键在于要着重领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精髓,从总体上、相互联系上以及精神实质上全面地准确地理解、把握,才能运用好,发展好邓小平理论。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坚持、运用和发展,而且是与时俱进的实践超越和理论创新。坚持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场、观点和理论创新,使得整个党的思想在保持质的同一性的前提下,又呈现出理论发展的进步性和阶段性。

“与时俱进”是一切科学思想的理论品质。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各门科学,各种理论也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与时俱进中的“时”是一种时间性和历史性的延续,是世界和人类社会不间断的、持续发展的历史过程。特殊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包含有时代性和阶段性的发展变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对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分析,重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所应具有的先进性,进而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理解,坚定了我们党通过改革和发展,解决当今中国社会问题的信念和信心。从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这一点出发,根据我们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提供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强调始终做到这“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通过对当今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分析,深化了我们对人民利益问题的认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通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使人民迈向共同富裕。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理论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生不息的关键,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理解、贯彻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

本文来源:http://www.rconcon.com/dangtuangongwen/24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