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 正文

要重视“知耻”的教育 3篇

【www.rconcon.com--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教育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语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意思是“引出”。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要重视“知耻”的教育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要重视“知耻”的教育 3篇·1

  四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思想品德的评价没有一个正确的位置,如何评价教育的对象,还缺乏一个崭新的系统的比较科学的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客观标准和评估方式。对此,我们做了一些初步尝试。

  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循序渐进,知行统一”的原则

  培养品德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道德行为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正确的行为方式才会带来良好的行为效果,小学生特别是低幻儿童对行为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和情境性。教师、家长必须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细致地加以评价。对高年级学生,除了让他们明了道德行为的一般要求、规则和步骤外,还要使他们具有独立地灵活地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

  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必须针对各年级道德认识的能力,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由概念到行为制订出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我们称它为“思想品德评估导向标”),为他们创设道德情境(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他们得到道德行为反复训练的机会,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非意志行动向意志行动转化的过程,小学生的道德言行内容简单,表现刻板,直接与外界(教师、家长等)的褒贬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评价时要做到确切、合理,把不断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做为出发点,在设计“评估导向标”时对不同年级的评价标准应有侧重点,有适当的坡度和必要的反复,允许学生一次做不到,下次再重做,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要重视“知耻”的教育 3篇·2

  耻辱,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评价,是对那些不履行社会义务、违背社会公德、违反国家法律等各种错误行为的否定、贬斥和谴责。孔子讲过,“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在国家兴旺之时,自己贫贱,说明没有为国家效力,应引以为耻;相反,在国家危难之时,你个人却发国难时而富起来,更是可耻。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卖国求荣者,都被视为无耻之徒,都像宋代秦桧那样,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耻辱,是一种自我意识、一种悟性、一种觉悟、一种良心。一个人有了知耻之心,当受到他人或社会的谴责、唾弃时,就会感到羞愧,从而改过自新,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去履行义务,以至宁愿做出自我牺牲,也要保持自尊与人格。

  知耻,是人性的标志,是人与禽兽的重要区别,“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知耻,是明善恶、知是非、辨美丑的一种内心的标准;知耻,既是个体的一 种品德素质,也是个体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一种内在机制和动力。

  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了羞耻之心,就可以自觉地不去做各种可耻之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民若无耻,只靠政治与法律的手段,难以实现社会控制;民若明德、达礼,就会知耻,进而使自己的言行不违背社会各种规范。可见,国民的知耻与无耻,对社会秩序与安定至关重要。知耻,是治世之端,是立国安邦的心理基矗知耻,可以转化成为一种精神动力,可以转化为民族的凝聚力。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备受西方帝国主义欺凌、压迫,在屈辱中挣扎的历史,国耻累累、苦难深重。

  面对祖国的危亡,无数志士仁人挺身而出,赴国难、雪国耻、以身殉国。革命先烈秋瑾的诗:“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拼将十 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就是孔子讲的“知耻近乎勇”。“勿忘国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自尊、自信、自立的民魂,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促进民族复兴和祖国富强的巨大精神力量。

  欧阳修认为,廉耻是“立人之大节”。寡廉鲜耻的人,是素质低下的人,这种人难有高尚的品德;寡廉鲜耻的民族,是文明素质低下的民族,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寡廉鲜耻的国家,难有社会的安定与祥和,更难成为礼仪之邦。

  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和他的一个亲属谈话时说过:“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杀张子善、刘青山时,我讲过,杀了他们就是救了二百个,二千个,二万个埃我们共产党不是明朝的崇帧,我们决不会腐败到那种程度。谁要是搞腐败那一套,我毛泽东就割谁的脑袋,我毛泽东若是腐败,人民就割我毛泽东的脑袋。”

  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就容易无恶不做。古今中外所有做伤天害理之事的人,都是无耻之徒。当今出现的坑蒙拐骗、盗窃抢劫、贩毒吸毒、**嫖娼、行凶杀人以及黑社会等等丑恶现象,都是无耻之徒所做的无耻之事。无廉耻,则嗜饮食、则枉行。无论为民、为官、为君,只要生活糜烂,贪污腐化,就必然走向荒淫无耻,成为无耻之徒。

  无耻,则易无德。在职业道德方面所出现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都是没有耻辱感、羞耻心和没有良心的表现。有的经商者以假乱真、缺斤少两,坑害顾客;有的行医者视有无“红包”以及“红包”的大小开药、住院、动手术,甚至造成把手术器具遗留在病人体内的医疗事故。这些年伪劣商品混迹市场,制造和贩卖假药,贩卖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等等伤天害理的大案也屡屡发生。国家采取各种手段打假,民间成立“消费者协会”,大众传媒起动“质量万里行”,“百城万店无假货”等等,全国上下齐打假,虽然能够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很难治本。因为,那些造假、卖假的人们,只是“民免而无耻”,并没有做到“有耻且格”。

  无耻,则伤风俗。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大城市中,经常可以见到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破坏绿地、损坏公物、在古建筑上乱刻乱画、说粗话脏话;稍有磨擦,发生口角,就大打出手;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不给老、弱、并残、孕主动让座;在大庭广众之下,少男少女勾肩搭背、搂搂抱抱,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种种缺乏公德、伤风败俗的社会现象,都与这些公民欠缺羞耻之心有关。

  对此,北京市已经公布了“市民公约”,上海已经有了“七不”的市民规范。这些都是必要的、有效的。但是,这些规范对公民来说,只是一种“他律”,只有让公民懂得这些行为是可耻的,从而自觉地“不为”,学会“自律”,才是治本的。康有力讲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

  知耻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和培养形成的。培养新一代国民的知耻之心,历来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耻者,治教之大端”。忽视对新一代国民进行“知耻”的教育,是当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大缺陷,也是导致当代社会上道德滑坡、世风日下的一个重要原因。邓小平在1989年春讲过,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是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这种失误的一个具体内容,就是忽视了对青少年的廉耻教育。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廉耻”的教育。历代蒙学也都把“廉耻”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各种蒙学读本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成为学校、家庭、社会通用的“教科书”。“廉耻”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许多家训和治家格言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古人认为,“教人,使人必先知耻;无耻,则无所不为。既知耻,又须养护其知耻之心,督责之使有所畏,荣耀之使有所慕。

  督责荣耀,皆非所以为教也。”这是说,教人知耻,并养护其知耻之心,奖惩并用是最佳的教育方法。正是由于中国具有对国民进行“廉耻”教育的优良传统,才使“廉耻”的美德代代相传,才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

  要重视“知耻”的教育 3篇·3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领域最为能动的也是最为敏感的一对重要关系。但是,传统教学对师生关系的认识既片面又肤浅,他们过于理性地看待人,忽视人的情感。其突出表现在把学生当作受动的容器,把教师看作知识体系的代表,师生之间是知识输出和输入的认识关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枯燥无味的活动。与此同时,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过程缺乏应有的充分的民主、自由、平等和信任的温馨气氛,致使学生是在强制的状况下身心感到压抑、被动刻板地进行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活动过程,更是情感交流过程,而在这过程中,教师的人格有着不容忽略的重大影响力。基于这种情感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师生人际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变量,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学中,需坚持以下三个原则,即“待之以爱”“持之以诚”“垂之以范”。

  一、热爱学生,缔结感情纽带

  热爱学生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基础,是教师道德责任感的重要体现,也是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基础。

  人与人之间,心理相容时,一方的行为就能引起另一方的肯定的积极反应;心理不相容时,一方的行为就能引起另一方消极的反应。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正是形成心理相容的必备条件。

  当然,热爱学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有其实际内涵的。我在教学中主要注意了以下几方面。

  首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平等为基础,以合作为基本特征,以民主贯穿了师生关系的各个方面。为此,我对每个学生都是充分尊重的,因为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和优秀潜能,每个人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尊重学生,一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发挥他们的特长。如对一些在朗诵、演讲、主持、写作等方面有兴趣或特长的学生,就注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特长。二是尊重学生的自尊心,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维护他们的人格。特别注意尊重差生,因为差生和优等生同样需要成功的喜悦和体验,差生更希望摆脱消极的影响。具体做法如下:①与他们一起分析成绩差的原因,帮助他们制订学习目标,使他们感到人生应该有所追求。②评价差生时,强调从自身现实与历史作比较,即使是“横比”也是“同类横比”,这样,使他们能看到自己的进步。③及时表扬差生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激励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三是尊重学生的意见,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教学的合作伙伴。我总是鼓励学生大胆地积极地发言,不要管意见是否正确,只要言之成理,即使言之不成理也无妨。我还注意向学生征求意见,以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实践证明,当一个学生感到自已已被教师尊重、欣赏、接纳时,也就会全心全意地与教师配合,并以百倍的努力报答教师,从而使自已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次,严格要求学生,诲人不倦。严格要求是规范养成的需要,是促其成才,逼其成才的需要。因此,我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习惯、不良态度及错误倾向等,从不迁就和放纵。与此同时,对他们进行耐心启发诱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们懂得严格要求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的更高层次的体现,从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更加理解和敬爱师长。

  实践证明,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并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就愿意接近教师,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进步就快;反之,学生与教师关系疏远,甚至严重对立,进步就慢。可见,师爱这种感情力量对学生多么重要,它是推动学生前进的心理动力。这一相关性其实早在我国古代《学记》中就已提及,所谓“乐其师,信其道”。

  二、坦诚沟通,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师生相处,并非时时都是和谐的,有时也会闹些矛盾,例如老师对学生的作业偷懒、不守纪律、搞恶作剧等感到愤怒而发火,或学生对老师的过分指手划脚、唠唠叨叨感到厌烦而采取抵触情绪乃至抵抗行为等等,都是师生交往中发生的矛盾。那么,怎样解决这些矛盾呢?一直对抗或采取强硬措施,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使矛盾更加激化。双方(当然教师应采取主动态度)只有坐下来,诚恳地交换意见,才能使矛盾化解。

  心理学家揭示了产生师生矛盾的三类根源:教师自身的问题、学生自身的问题和师生共有的问题。学生自身的问题主要有:其一,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太难或太易,产生厌烦:其二,有的学生学习跟不上,常遭挫折,于是发泄;其三,一些成绩差的学生,自尊心得不到满足,于是以抵触乃至抵抗行为来引人注意,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不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动辄批评、训斥,而是与学生沟通,态度诚恳地与他们交谈,耐心倾听他们对自己的关切和对问题的诉说,最后向学生表示,我不仅注意到了学生所谈的问题,而且对这些问题非常关切,这会使他们的内心受到触动,行为受到制约。如果碰到学生的行为使教师愤怒,使教师感到受挫时,我不是大发雷霆,拍案而起,而是采取这样的解决办法:一方面积极地倾听学生的诉说,认真地观看他们的“表演”,一方面真诚和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感情,开诚布公地说明使自己生气的行为及其后果,以及后来教师有什么感受。如上课有学生顾自已讲话,我就对他们说:“上课时你们讲话(令人生气的行为),打乱了我的讲课(后果),我感到痛心(情感)。”又如有一次,当我推开教室门时,黑板擦从天而降,从我的头上滑向背部然后掉落地上,这引来了一阵哄堂大笑。当时我确实十分生气,但我并没有发怒,沉默片刻后,我说了下面的话:“也许有的同学觉得我不够成熟,所以把我的黑发染成白色,也许有的同学觉得我的黑西装不够亮丽,所以为它增添点鲜明的色彩。如果真是这样,我得谢谢这位同学才对。”然后,我不动声色地,若无其事地上完了那堂课。当天下午,我就收到了搞恶作剧的学生的诚恳而深刻的检讨书。就这样,一场眼看就要降临的暴风雨,被一扫而空,迎来了艳阳天,坦诚的力量何其大哉!在遇到师生双方共有的问题时,我仍采取积极地倾听并坦诚地陈述自己的看法的做法,顺利地化解矛盾。

  总之,面对师生间的各种矛盾冲突,我不是采取简单粗暴、强行压制的方法,而是正视矛盾,弄清矛盾的起因;控制自己的情绪,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感受,并认真倾听学生的看法,求同存异,逐步化解矛盾;坚持正面说服,耐心教育,以情感人,弃异趋同。

  三、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形象

  作为教师,职责是培养和教育学生,方式是用自己的言与行诱导、指引、点拨学生。教师几乎天天跟学生朝夕相处,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监督之下,都与学生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形象。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体现了教师的工作的示范性,表明教师可以用自身的行为充当无声的教员。

  在这方面,需从以下几点要求自己,完善自己,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一,品行端正,严于律已。自觉地依据社会的要求,自己的信仰去提醒、告诫自己,克服与之相违背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顺应学校教育的需要,使自己的思想、行为对学生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第二,遵纪守法,廉洁无私。自学遵守国家法律、法令和社会公德,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从不迟到早退,或中途退堂,全面关心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从不偏爱或偏恶。

  第三,谨言慎行,以礼待人。不随便说挫伤学生自尊心、伤害学生感情的话,不随意反映对学生心理有危害的行为表现。上课要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使用“请你把这段文章读一读”“请谈谈你的看法”“请坐”等语句。

  第四,敬业乐群,永葆青春。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满腔热情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视教书育人为乐事。在遭受挫折时,既不会情绪低落,精神恍惚,对工作失去兴趣,对学生漠不关心,更不会把怒火发泄到学生身上,而是处变不惊,一如既往,照常工作。

  第五,注意小节,以身垂范。在教育工作中,对教师,特别是广大中小学教师,个人的小节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教师面对的群体是生理和心理都在发育中的未成年人。因此,应十分注重杜绝不良小节。

  ①说话算数,杜绝“言而无信”型小节。在学生面前说过的话,允诺的事,布置的作业,都认真兑现和履行。

  ②平易近人,杜绝“冷漠轻慢”型小节。不摆唯师独尊架子,对学生能以平易和蔼的态度相待,重视学生的行为表现,关心学生的热情,对学生的礼貌问候和招呼,予以亲切的回话。

  ③心平气和,杜绝“粗鲁琐碎”型小节。不对学生指指点点、唠唠叨叨、婆婆妈妈,不教训、责难学生,不视学生为“下人”。

  ④注意视听,杜绝“妄言乱语”型小节。不议论私事,不说七道八,不说同事的坏话,不随便开玩笑。

  ⑤注意仪容,杜绝“松散邋遢”型小节,不在学生面前随意打哈欠、挖耳道、抠鼻眼、吐痰等等。

  实践证明,教师若能全面关心、热爱学生,以真诚的自我对待学生,坦率地表达自已的真实思想和情感,真诚地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做到言行一致,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学生就会向教师敞开心灵的大门,愿和教师保持心心相印的关系,向教师说出自己的真实的思想和感受,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使教学生动活泼、生机勃勃地开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来源:http://www.rconcon.com/xindetihui/106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