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公文 > 文秘写作 > 工作方案 > 正文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最新

【www.rconcon.com--工作方案】

  规划,意思就是个人或组织制定的比较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考量,设计未来整套行动的方案。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学校发展规划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是学校形成规范办学、自主办学、特色办学的基本要求。为了进一步谋划学校“十三五”的发展规划,科学引领学校内涵发展、自主发展、创新发展,切实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全镇小学教育均衡、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学校在认真分析校情的基础上,坚持科学时效、广纳群言、传承历史、实事求是、面向未来的原则,寻找学校发展变革的突破口,使学校的办学目标更具针对性,使近期目标与远期发展规划定位更准确,措施更具体,操作与评估更方便,特制订《汤山城镇中心小学2015-2018年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学校发展SWOT分析

  (一)学校发展的优势分析

  1、学校的基本情况

  汤山城镇的小学的布局现状为:镇中心有一所中心校,龙升村、龙湖村、石安村、榆树村各设有一所村小,太河村设有一所村小和一个教学点。共有39个教学班,589名在校生,76名教师。中心校占地面积24879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有12个教学班,339名学生,32名教师。

  2、较好的发展历史

  学校始建于1911年,有百年以上的历史,2000年汤山城镇区划到丹东市振安区,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几任校长与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学校的各方面工作蒸蒸日上,居于全区前列。学校先后被评为:丹东市环境教育先进单位、丹东市绿色学校、辽宁省绿色学校、全国第三批绿色学校、辽宁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辽宁省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丹东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丹东市中小学实施校园艺术化工程先进学校、丹东市优秀“三队”、辽宁省优秀“三队”、辽宁省环境友好型学校、辽宁省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学校、丹东市新课程改革示范校、辽宁省第一批课程改革示范学校、辽宁省课程改革先进集体。

  3、校舍改造恰逢机遇

  在国家校舍安全与“全面改薄”的大背景下,通过各级政府及教育局的努力下,2014年太河小学教学点新建了校舍,2015年中心校新建了一所高标准的中心幼儿园,2016年龙升小学和太河小学也将进行校舍重建,中心校的食堂改造、操场硬化工程已经完成,榆树小学也有望进行改造,几年内学校基础建设将全部完成,学校环境及硬件设施将大为改善,学校必将会把工作的重点转入内涵发展之路。

  4、学校管理渐趋规范。

  学校加强了依法治校和民主治校,拥有一支完备干部队伍,年龄及业务结构比较理想,富有朝气,整体水平较高,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及管理能力。中层干部各负其责,部门工作协调统一,年级组同心,教研组合力。学校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民主和谐、求真务实、凝聚力强的团队氛围已经形成。

  5、德育工作特色鲜明。

  学校的德育工作成效显著,以习惯养成和读书活动为主要抓手,落实“读书启智、习惯奠基”的办学理念,同时以值周工作、争星机制、校内外各种主题活动等为载体,使学校德育教育有层次推进,不断拓展德育活动空间;以“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创建活动为内容,形成了“自主参与,自主管理”,由“他律”到“自律”的德育工作模式,学校还不断加强了校内外德育工作网络建设,关工委、德育基地建设等均成果显著。

  6、校园文化主题突出。

  几年来,学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着力构建和谐校园,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优质的物质性文化,为学生创造了一流的成长环境;优质的制度性文化,让教育教学走向规范和开放;优质的精神文化,凝聚了师生的精神力量,形成了凝心聚力、求实创新的学校精神。

  7、体育艺术成果显著。

  多年来,学校的体育艺术工作一直是学校的一张名片,三队建设历史悠久,硕果累累;校内体育比赛已经形成体系,业训达到常态化;校外比赛屡创佳绩,全区获得“三连冠”,市级比赛成绩不俗;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上升,精神面貌、意志品质不断提高。良好的体育艺术工作基础必将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突破口。

  (二)学校发展的劣势分析

  1、师资队伍老化,专业教师缺乏。

  目前,我镇教师中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比例很小,50岁以上的教师比例达30%左右,近几年退休的教师达十余人,而新教师却得不到补充,教师缺少活力,思想观念落后,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由于音美等专业教师匮乏,村小几乎不能开设艺术类课程,也使学校发展面临窘境。

  2、硬件条件参差不齐,区域发展不均衡。

  中心校的硬件条件相对较好,各村小尽管新建了校舍,但是相关的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教学仪器设备缺乏,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等均不能达标,在全镇内还存在村小明显落后于中心校的发展不均衡现象。

  (三)学校发展的机会分析

  1、国家对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加大投入为学校发展注入活力。

  《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以及“改薄”、“义教均衡”、“国检”、“创强”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是个很好的机遇,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学校的硬件建设必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农村教师补助及特岗教师政策的落地也必将为农村师资的优化与稳定提供保障。

  2、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关注与重视,给学校带来发展的空间。

  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关注达到了空间的程度,在依法治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家长与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打开校门办教育,会同社会力量谋求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可能。

  (四)学校发展的挑战分析

  1、优质生源外流,学校布局不尽合理。

  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及家长对教育的高期望,出现了“有能力”的家长把相对优质的学生竞相转学,村里的进镇里,镇里的进城里,使留下来的生源数量与质量不断下降,切留守儿童居多。加之农村地域广阔,交通不便,村小学生数逐年下降,二三十人,四五十人一所学校,成为普遍现象,村小成了鸡肋。

  2、教师学习意识不强,敬业精神够。

  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低,外出学习的机会少,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热情和动力内驱力不强,科学有效的教师评价新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工作生活压力大,职业倦怠严重,从而制约了学校发展。

  第二部分 学校发展战略定位

  (一)办学理念

  习惯奠基,读书启智。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奠定学生幸福人生。

  (二)校风、校训

  校训:修德 启智 益美 创新

  修德是一生的课题;启智要举一反三;益美要心向真善;创新是勇于实践。“修德、启智、益美、创新”应成为每个汤小人的人生箴言。

  校风:师正 学优 长智 健体

  师正即为人师表,以身立教;学优即品学兼优、全面和谐;长智即勤奋刻苦、自主自强;健体即生动活动,身心健康。

  教风:诚挚 严谨 求索 进取

  诚挚即真诚为师、真诚为学,以诚育诚、热爱学生;严谨即治学严谨、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因材施教;求索即不断探索、勇于改革、积极实践、彰显特色;进取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锲而不舍、精益求精。

  学风:勤奋好学 守纪向上

  勤奋好学即刻苦钻研、博览群书、乐读精思、不耻下问;守纪向上即文明谦逊、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积极向上。

  第三部分 学校发展目标

  (一)办学目标

  让每一个学生感受成长的快乐;让每一位老师享受成功的幸福。

  (二)育人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健全人格和远大理想。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自尊自爱、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经受挫折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明辨是非、控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三)近期目标

  完善各校的校舍改造与硬件建设,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培养终身学习与教学研究的意识,形成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

  (四)中远期目标

  办学条件与教育质量均达到高标准,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镇内各校达到真正的均衡发展,成为社会认可、人民满意、教师幸福、学生快乐一流学校。

  第四部分 学校发展项目

  (一)重点发展项目

  1、校舍改造与设备更新。

  责任部门:总务处

  指导思想:依法依规,开源节流,质量第一,安全至上。

  工作目标: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村小改造力度,使村小与中心校均衡发展。

  主要措施:多方争取专项资金,节约使用公用经费,

  年度目标:

  2016年太河小学完成校舍重建并投入使用;龙升小学完成校舍重建并投入使用;中心校和石安小学更换锅炉;

  2017年装备太河小学和龙升小学的图书室、微机室和实验室。

  2018年力争榆树小学校舍改造;对各校的运动场和体育器材进行改造,中心校修建适合校园足球的运动场地与设施。

  (二)基础发展项目

  1、师资队伍

  (1)着力提升教师师德修养。确立“教师素质,师德为本;教师教育,师德为先”的观念,开展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的师德教育。

  (2)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借助网络晒课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件制作等活动,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3)主力推进校本研修活动,极力打造名师工程。在系列活动中实现骨干教师引领、师徒结对、实践反思、循环改进的校本研修,激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驱力,力争使我校名师数量达到15%。

  (4)实施专业发展奖励机制。通过各层面课堂教学等基本功竞赛,让教师在竞争中自主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5)搭建平台,开展内部展示交流、外部聘请活动。建立专题讲座、课堂教学展示、大学区捆绑式教研、课题研究、资源库建设等研究展示平台。

  (6)教师学历提升和专业合理化:三年内力争教师本科学历达70%,25%为专科学历。通过增调教师逐步将教师专业整合,使教师专业合理化。

  2、德育工作

  责任部门:政教处

  指导思想:

  走德育特色之路,就是在德育工作做强做实的基础上做精做细,特色建设的项目是从我校自身的传统优势出发,充分考虑我校人文氛围和校园环境,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素质,还要适宜于绝大多数师生参与,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能长期坚持与保留,具有延续性。工作内容上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把握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灵魂”地位,以“善走自己路”的特色教育理念,开展以“养成教育”为特色的德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育人功能。努力创设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和社会实效性。

  工作目标

  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年龄特点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出发,德育目标和特色建设活动的目标按阶段化实施,分别由近期(一年)、中期(二年)、远期(三年)三个阶段来完成。

  (1)远期目标:“养成教育”的德育特色享有盛誉,品牌活动具有广泛影响力,校园文化有品味上档次。以学生在校学习满6年为远期目标。

  (2)中期目标:出形象,有成果,家长满意,学生优秀。以养成教育,在教师的帮助下以《小学生行为规范》约束行为。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健全人格和远大理想。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自尊自爱、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经受挫折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明辨是非、控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近期目标:以每学期的值周工作和学校各项活动为主渠道,通过常规德育管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主要措施

  (一)、 主题突出,德育特色

  开展以“养成教育”为特色的德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1)开设校本德育课程“养成教育”。

  (2)组织全校优秀班主任和“科研型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养成教育》,印刷成读本,全校师生人手一册。

  (3)按“养成教育”的要求,指导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抓班级文化建设,创文明校风

  从常规训练入手,使文明具体化。对学生进行“人要美、学习美、环境美”

  (1)根据学生身心特点,结合各年级实际,有针对性开展德育活动,使各年级德育内容专题化、规范化。

  一年级:迈好学习第一步——以“养成教育”为主题。

  二年级:迈好成长第一步——以“守纪教育”为主题。

  三年级:迈好文明第一步——以“环境、礼仪教育”为主题。

  四年级:迈好理想第一步——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

  五年级:迈好人生第一步——以“感恩教育”为主题。

  六年级:迈好成才第一步——以“成才教育”为主题。

  (2)每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月为“规范教育月”。根据年级德育主题,把小学生行为规范和守则细化成训练表,按时间分月、周、日;按内容分卫生、课间操、路队、文明,然后列出相应的训练要求。(比如:上学、放学的路队;全校性集合排队,进退场秩序的训练;每天进校时敬礼、问好姿态的训练;倡导队员们在实践体验中着重培养10个道德好习惯:①微笑待人;②主动打招呼;③每日为父母做件事;④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⑤按规则办事;⑥说了就要努力做;⑦用好每一分钱;⑧集体的事情一起干;⑨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⑩爱护环境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各年级按照训练表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力求使本年级德育内容具体、细致,具有可操作性而不致流于空泛和说教,使学生易于接受。

  (3)多元的激励评价。以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班级评价、班主任评价、学校检查评比等形式,形成“班级递进式”、“学校多样化”的评价模式。

  (4)创设校园德育文化。

  成立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利用周四的中午课间时间,对全校学生进行德育宣传;对学校涌现的好人好事进行表扬;各班利用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本班的德育活动。

  (5)建立督导机制

  成立”红领巾监督岗”,建立学校值日检查评比制度,对全校各班级学生日常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和评比,并每天对全校各班级的评比结果进行公布,每月对全校各班进行“星级”评比,并且与班主任考核使用挂钩。

  (三)、开展“红领巾小社团活动”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对于学生来说,天生我才,各具禀赋。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帮助其挖掘出自己的才赋,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就可以因势利导,一顺百顺。

  (1)“红领巾小社团活动”的开展

  学校成立11个“红领巾小社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创造性地开展“红领巾小社团活动”。 坚持“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教师、定学生”开展红领巾小社团活动。为少先队员们营造了快乐成长的氛围,为队员们搭建了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从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出发,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各学科中学有所乐,学有所成。

  ①开展教育性小社团活动。与学校教育内容相结合,组织“数学智慧树”“趣味数学小社团”“科技制作小社团”“小记者”等。同学们利用活动课互相帮助,提高学习兴趣;互相探讨研究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小研究。这种活动没有分数限制,消除了压力,学生自已组织管理,心情放松,学习效果很好。

  ②开展兴趣类小社团活动。如“书法小社团”、“校园合唱团”、“小天鹅舞蹈队”等,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正当兴趣爱好,弥补了校内时间有限,不能完成此任务的缺憾。

  ③开展能力培养性小队活动。主要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为主要目的,如“纸艺手工小社团”、“快乐田径、篮球”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生存能力,使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获得提高。

  ④开展拓展性活动。即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每学期组织全校学生走出学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全校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并掌握校外的一件新鲜事物,回校后要写一篇社会实践的体会。

  (2)快乐大舞台

  为了巩固“红领巾小社团”的活动成果,展示师生风采,定期举行“红领巾小社团”展示活动,每学年学校都在“六一”期间举办艺术节、利用重大节日的庆典为小社团搭建展示的舞台。

  (3)快乐课间

  鼓励学生们在课间动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等。每逢课间老师们、同学们会一起做课间操、踢毽子、做游戏,在大声喊着童谣中一起嬉笑玩耍,甚至在欢笑中闹作一团,这样一方面让孩子们放松了心情,释放了压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情谊以及规则意识、公平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

  (4)家长同乐

  为配合“红领巾小社团”的建设,我们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并且我们实行每学期一次的家长开放日制度和家校联谊制度。规定每年级的学生家长可自由参加、参观学生的课堂活动;可以参加、参观“红领巾小社团”的表演和展示活动。

  (四)家校联动,开展“孝道”教育。

  对孩子的“孝道”教育,要从父母抓起。现在很多家长不重视自身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也影响了孩子。学校是塑造人格的主要场所、主课堂,家庭的配合也是不可或缺。我们计划家校联动,学校主导,家庭监督配合,从在家学习,生活行为,爱护环境等等,家长对学生进行评议,月份对比,跟踪指导,渐渐地养成家里、学校一致的“孝道”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

  3、教学工作

  构建“目标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责任部门:教研室

  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科教学的特点与规律,不唯“模式”,遵循实际,旨在高效。

  工作目标:形成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的“目标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主要措施:

  (1)开展校本培训,学习新课程理念。

  (2)组织教研活动,论证新教学模式。

  (3)走出去,请进来,提高应用能力。

  (4)开展课堂教学竞赛、展示、观摩、汇报、经验交流等活动。

  (5)总结提升,专家论证,形成研究成果。

  年度目标:

  2016年:对语文数学两个学科进行“目标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

  2017年:对其他学科进行“目标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

  2018年:在全学科实施“目标导学”模式,并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标志性成果:

  2016年评选出若干节“目标导学”示范课例;

  2017年形成各学科的“目标导学”模式框架与理论。

  2018年发表“目标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相关的论文。

  4、教研工作

  继续深入搞好“大学区捆绑式”教研形式,要重过程重实效。夯实每月一次主题集备活动,每两周一次全镇大学年组集体备课活动,以及每周一次本校内学年组集体备课活动。借助校际间交流、培训基地校学习等活动推进我镇教研工作。

  5、学校课程

  严格执行国家及课程设置标准,适当安排省级课程内容,结合本校实际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内容为阅读课、写字课、安全教育、开心农场等等,力争每周每班开设一节校本课程。

  6、学校文化

  我校将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在好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积极探索,积累经验。通过活动宣传促明理。校园文化重熏陶,以人为本促自省,制度全面促养成,规范管理定习惯,争星评价促发展等方法和措施,使我校好习惯养成性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走出了一条适合我校德育发展的新途径。

  (三)个性发展项目

  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全面打造体育艺术强校

  责任部门:体育组

  指导思想:

  以国家推行的足球进校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提高参与率为主要任务,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目标,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推动公平竞赛,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为指导思想。

  工作目标:

  全面提高全镇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普及校园足球,形成校园足球特色发展项目。

  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足球运动开展的管理和扶持力度。

  (1)成立足球体育特色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分工合作。校长任组长,统筹规划学校足球教育发展思路,制定相关评价、管理制度,统筹安排经费投入,并对学校足球教育创设良好的发展氛围。

  (2)加强制度化管理,建立一系列足球运动管理制度,保证学校足球体育特色项目的正常开展。每年都认真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每学期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并及时记录好各项活动的开展情况,做到定期研讨,每学期、每年度做好总结回顾和反思。

  (3)营造浓厚的足球运动氛围。向广大家长宣传创设足球体育特色项目和学生参加足球运动的重要意义,以得到家长充分的支持。

  (4)加大体育设施硬件的投入,为更好的开展足球运动奠定基础。学校每年增添部分足球,保证课堂教学和训练的需要;及时修补损坏地面,确保学生安全的活动;及时添置其它常用体育器材,如球网、比赛用球、记分牌,以保证足球运动的正常开展。

  (5)学校统筹解决校足球队队员的训练时间、服装和其他相关训练条件问题,保证训练正常进行。

  (二)做好足球运动的基础教育和普及工作

  1.抓普及。各班成立足球运动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经常参加活动。班主任、体育教师做好分组、辅导和组织活动等工作。

  2.抓基础。利用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大课间等时间进行足球基础教学活动。将户外活动课的内容重新进行编排,让学生开展以足球运动为主的体育活动。

  3.抓考核。每学年末学校安排一次学生足球水平考级测试,作为评定学生参加足球训练的阶段性成果的依据,同时开展评优奖惩活动。

  (三)举行班级之间的足球比赛和足球特色周

  (1)为了给学校增添更浓的足球氛围,给学生更多的比赛机会,每年举行一次校级足球比赛。

  (2)为了凸显学校足球教育活动,展示学校足球教育的成果,每年确立一个星期为“足球特色周”,开展一系列的足球活动。如足球运动动员大会、学生足球才艺展示、年级全明星对抗赛、师生足球交流、各种荣誉陈列、足球知识讲座、嘉宾来校指导、评选各类先进等。以促进学校足球水平的发展,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品位。

  (四)努力提高校足球队的素质和竞技水平

  (1)学校成立男子或女子足球队,常年坚持科学训练。教练组制订好训练计划,做好训练记录,及时探讨研究训练情况,提高训练质量。建好运动员档案,保证资料的完整性。

  (2)搞好学校足球队的梯队建设,成立学校足球二队,主要由三、四、五年级的学生组成。着重抓好队员的身体素质、基础技能和基本功的训练,为进入校足球一队做好准备。

  (3)经常与兄弟学校开展互访性的足球交流比赛,提高球队的比赛经验和战术素养。认真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的足球比赛,做好比赛的一切事务,力争取得较好的成绩。

  年度目标:

  2016年,通过对足球的宣传,让学生及学生家长认识了解足球。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接触足球,便于发现、选拔条件优秀的学生组建学校足球队。以班级单位组建班队,安排固定的时段,进行练习,为校队建设夯实基础,并营造特色氛围。

  2017年,开展体育课程的校本化研究,逐步开展以足球为特色的体育教学;通过比赛取得优异的成绩,扩大影响力,并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2018年,成为丹东市足球运动特色学校。

  第五部分 实施保障系统

  1、组织保障。

  成立实施发展规划领导小组。

  组长:朱桂华

  副组长:吴天军 宋英钧

  成员:中层领导、村小村长、部门责任人

  以规划目标和任务为导向,明确分工,落实到人。校长为实施规划第一责任人,侧重把握战略规划;副组长具体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对规划中诸如课程改革、教学质量提升、校本课程开发、骨干专长教师的培养等具体工作进行实施,形成管理与实施的组织网络。

  2、思想保障。通过广泛的学习宣传,深入的交流讨论,在全体教职工对学校三年规划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由部门制定出职能工作计划,由个人制定出自我职业发展规划,并认真落实规划,力争用最短的时间内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3、环境保障。通过面向社会的广泛宣传,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办学特色的知名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取得各界的支持及参与。

  4、物质保障。通过多方努力,力争得到上级财力的大力支持,不断地改善办学条件,增添设施设备,保证学校规划的顺利执行。

  5、安全保障。通过强化责任,制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对影响安全和稳定的因素进行全面排查、防范控制、主动化解,确保万无一失。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依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杨浦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文件精神,学校制订新一轮发展规划。

  一、现状分析

  (一)学校概况

  复旦实验中学创建于2000年9月,是复旦大学与杨浦区教育局合作创办的一所区属完全中学,是复旦大学基础教育理事单位。2009年6月通过杨浦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评审,8月份被命名为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学校地处五角场镇社区,占地面积36.7亩,建筑面积13300平方米。学校现有34个班级,1046名学生。在编教师133人,其中高级职称31人,占教师数25.2%;中级职称64人,占教师数52%;区学科带头人4人,区骨干教师8人,区骨干教师后备3人,区教育教学新秀7人。

  学校聚焦于“提升每一位学生的人文素养”,本着“点上先行、面上融合、整体提升”的推进思路,对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了全新的思考与定位。由“传承中华经典”项目的点状特色,逐步形成“集群式人文素养教育”的整体办学特色。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学生素质拓展实验校、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上海市文明校园、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暨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学校、上海市体育项目(手球、桥牌、排球)传统学校、上海市创造教育基地学校、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区德育先进集体、连续三年获区教育系统绩效考核优秀单位等。

  (二)取得成效

  1.规章制度不断完善

  《章程》是学校的根本大法,上承国家法律法规,下启学校规章制度。学校经“调研-起草-攻坚-审定”四个阶段,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多次研讨,由区教育局督导室特聘专家逐条悉心指导成文,编制了《上海市复旦实验中学章程》,获全体教职工大会审议后通过,成为学校依法办学和现代学校建设的制度规范和保障。2017年6月学校重新编制了《上海市复旦实验中学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了规章制度。

  2.教育质量稳步上升

  理念先行谋发展,精细管理显成效,多年来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学校构建人文和科学并举的课程体系,其中“基础型”课程注重校本化实施,“拓展型”课程注重开阔视野,“研究型”课程注重个性化发展。学校从课程内容的有机统整、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教学五环节的有效落实及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优化等方面,探索行之有效的校本化实施方式。教师教风踏实严谨,勤于钻研蔚然成风。2016-2018年,学生在艺术、体育、科技、各学科竞赛中总计获得全国奖项75人次、市级奖项442人次、区级奖项804人次。初、高中两个学段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18年中考名列前茅,合格率100%;高考总本率93.75%,达线率100%。

  3.教师团队良性发展

  学校积极开展师德建设,倡导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形成“志于教、勤于教、善于教、精于教”的专业发展途径。学校师资队伍得到长足发展,教师团队的成长呈现出合理化、梯队化的良性发展趋势,中青年教师成长为学校管理和一线的中坚力量。

  结合教育综合改革,倡导“学习型、文化型与合作型”教师团队建设和个人专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围绕“以乐学课程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办学,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的工作主旨,有意识地将教育科研、教育改革、日常教学工作设计成为教师发展的舞台和载体,给教师更多锻炼的机会和平台。

  以学校领衔课题为中心,全面整合教师各类教育教学科研课题,以点带面,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科研沙龙、学刊征文、教学展示、教学比赛等教研活动中,让每位教师养成一种自觉教育科研的态度和习惯,目前已内化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发展中的自我需求。

  学校以“三维评价”(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效果、科研水平和成果)为导向,形成“七级梯队”(新星教师、区教育教学新秀、区骨干教师、区学科带头人、区学科名师、市优备候选、市“两名”工程建设对象)的专业化发展教师队伍。

  4.办学条件明显提升

  学校基础设施工程基本完备,建立了智能机械、VR职业体验、画影叙事、分子生物与组织培养、物理创新实验室,将再建六艺馆等创新实验室。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行政管理、后勤管理、即时通讯、个人办公等于一体的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已经完成;学校丰富、充实和完善校园网,完善校园网的软件应用系统及硬件设备;组织教师参与教学素材库、试题库、学习软件包、校本练习等共享教学资源的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推进教职员工备课、教学、办公、管理的网络化。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资源、设施,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18年学校再度荣获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

  (三)存在问题

  1. 课程特色不够鲜明

  在“卿云”课程框架下开展的特色课程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特色不够鲜明。德育特色活动设计和落实的系统性,以及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学生人文、科技素养的培育和育人质量的提升需进一步协调和突破。统一的课程设置、偏窄的课程结构、较重的课业负担,致使学生缺乏个性化发展的土壤。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与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之间存在矛盾。高三等级考学科较难安排统一的训练时间,更合理的考试组织安排形式仍待探索。

  2.队伍建设存在短板

  校级干部平均年龄51岁,校级后备干部培养有待加强。教职工中三年内将退休19人,师资储备不足。区级以上骨干教师的学科分布不均,学科名教师、特色教师缺乏。教师学历水平还未完全达标,研究生学历偏低。

  3.基础设施遭遇瓶颈

  因学校两证(土地使用证、房产证)尚未办妥,致使学校硬件资源受到制约,在学校多样化发展方面和构建特色、先进、实用的现代化教育基础设施方面遭遇瓶颈。现阶段只能满足分类走班,无法腾出更多资源用于分层教学。初中生源激增和高中走班制,既对教学管理提出挑战,也对特色高中项目建设、全校性拓展课程开设、社团活动开展、创新实验项目建设造成掣肘,同时使得学校对于偶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减弱。

  二、核心理念、发展目标和特色项目

  (一)核心理念

  学校以“厚德乐学”为办学核心理念。

  “厚德”指以“培养和谐的人”为学校的价值追求,教育和引导师生学习运用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师生成长的生命底蕴和人格精神的支柱。

  “乐学”指秉承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培养师生人文底蕴,掌握科学的规律、原理和法则,即文化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与科学的学习策略方法,是为学之道。

  (二)发展目标

  1.学校办学目标

  学校办学目标是“坚持‘依法办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集团发展、特色办校’的办学思路,建设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质量提高、集团发展紧密、人文特色凸显的区域特色学校”。

  “办学条件优化”:针对基础设施遭遇的瓶颈,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科学优化教育布局,全面提高装备水平,使得学校育人环境日臻优化。

  “教育质量提高”:坚持先进教育观念引领,坚持科学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教育内容质量、过程质量、方式质量及其管理质量。

  “集团发展紧密”:抓住“复旦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成立的发展契机,凝聚文化共识、推进课程共创、强化教学共研、落实队伍共建、实现成果共享。

  “人文特色凸显”:“人文素养培育”的办学特色要体现在学校管理特色上,体现在教师教育教学特色上,体现在人才培养方式特色上,最终体现在学生素养特色上。

  2.学生发展目标

  学校育人目标是“坚持‘厚德、乐学’的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品行端正、乐学善思、基础扎实,具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学生”。

  “品行端正”: 人品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学校重视立德树人,培养富有爱心、懂得包容合作、心态阳光高雅的中学生。

  “乐学善思”:依据复旦大学校训“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学校培养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勤于学习;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并且“知行合一”的中学生。

  “基础扎实”:基本功的夯实是成功的前提。学校培养思路开阔、能够扎实地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懂得循序渐进的中学生。

  3.教师发展目标

  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是“注重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形成具有责任意识、创新勇气、好学精神、善于合作的研究型教师队伍”。

  “责任意识”: 教师具有人文精神、爱岗敬业、富有爱心的责任意识。

  “创新勇气”:教师观念要创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与时俱进,做智慧型教师。教师具有学识的底气、坚持的毅力、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

  “好学精神”: 教师具有勤于学习、充实自我、与时俱进的好学精神。

  “善于合作”:教师具有宽宏气量、共享智慧、共同成长的团队精神。

  (三)特色项目

  学校聚焦于“提升每一位学生的人文素养”,以特色高中创建项目为载体,以课程领导力提升为核心,以“人文素养培育”学校特色为抓手,推进育人方式的改革。

  1.特色定位

  “人文素养培育”的特色定位,源于我校承继复旦人文基因的办学传统。历史上的复旦实验中学是复旦大学心理学院的附属中学。1923年,郭任远教授筹建了复旦大学心理学院。1925年,为了更方便地进行教育心理实验,改进中等教育,郭教授特创办复旦实验中学。在时代脉动中,学校历经多次搬迁和所属变更,虽然于1958年停办,但今天的复旦实验中学仍然是复旦大学基础教育理事单位,“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复旦大学校训也是我校校训。在注重“人文教育”的精神内核上,我们与历史上的复旦实验中学、复旦大学一脉相承。新世纪建校初期,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特别强调形成师生成长的生命底蕴和人格精神的支柱。

  2. 学校办学特色的阶段性发展

  酝酿、构建阶段(2002年——2012年):学校提出“文化育人”的立人主张,人文教育优势凸显,经典诵读特色项目形成。通过阅读经典与写作训练,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思考、判断和就公共事务进行理性论辩的能力。学生屡屡在文学创作、艺术表演、经典诵读等市区比赛中斩获奖项,学校也被评为全国中学生素质拓展实验校、上海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实践、提高阶段(2013年——2016年):学校秉承传统优势,进一步发展经典诵读特色,聚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学科育人,构筑学程进阶的集群管理模式,开展整体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形成“传承中华经典”主题课程群。

  完善、提高阶段(2017年至今):2017年,学校抓住上海特色普通高中创建的机遇,将“传承中华经典,培育人文素养”申报为区第三轮特色建设项目,整体规划学校特色发展。从“学程设计、课程育人、环境浸育”三个维度,由“传承中华经典”项目的点状特色,逐步形成“人文素养培育”整体办学特色。

  3.人文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其核心是个人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与思考,指向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素养教育是一种通过教育提升人内在品质及外在行为素质的教育,通过理论、实践等教育活动的开展,将科学的观念、知识传授和熏陶,使其内化为良好的人格、气质以及修养,提升人的个人魅力、个人价值。高中阶段的人文素养教育,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与人沟通、和人相处,在纷扰的世界中学会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文素养培育”的主要载体是“卿云”系列特色课程建设,其中包括完善“传承中华经典”研学课程、继续构建和完善学校《中华经典——历史之久,文明之盛》《中华经典——文学之美,山川之丽》《中华经典——人性之善,思想之奇》系列课程等。

  三、主要任务与措施

  (一)集团办学内涵提升工程

  1.发展目标

  坚持“用公平优质托举每一个学生幸福人生”的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集团化发展战略,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提升每一名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主要项目

  (1)建立集团办学管理章程和发展规划。管理章程厘定集团的发展理念和目标、理事会的架构和职能、集团运作的体制机制、集团成员校的权利和义务等。集团制定了集团自主办学的发展规划。发展规划顶层设计集团的发展战略、课程建设、教师发展、设施使用、联合育人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建、教师交流、跨校选课等。依据章程和规划,形成集团规章制度。

  (2)探索“1+1+X”的集团化管理模式。在理事会框架下,相应设置“1+1+X”的机构,明确权限、健全机构。使其成为理事会工作的有力支撑,形成完整、规范、可操作的管理制度体系。

  (3)推进项目化加快集团学校内涵发展。以项目为载体,通过联合教研、课程共建、课题共研等方式推进集团学校课程建设,提升集团学校内涵发展。

  (4)实施教师柔性流动。通过“驻校”流动、骨干游教、跨校带教、课程走教等方式,多途径地实施教师柔性流动。集团内骨干教师带课程进入其他成员校,定期定时一线授课;以集团校本化课程建设促进集团校课程共享;激活集团内各校自身的造血功能,提升集团校整体师资队伍水平。

  (5)优化评估制度。聚焦“文化共识、课程共创、课堂共研、队伍共建、成果共享”五个方面,从学校、教师、学生的获得感中考量集团校的发展,寻找瓶颈问题,发现新的生长点,推动集团化办学向纵深发展。

  3.达成指标

  (1)形成集团办学管理章程和发展规划。制定集团管理、师资安排、课程建设、教学评价、学生培养方式等方面的合作方案。

  (2)集团校系列活动方案、小结和成果展示等。

  (3)集团内每学年教师流动比例符合区教育局规定要求。

  (二)学生工作提升工程

  1.发展目标

  依据学校“厚德乐学”办学理念和“品行端正、乐学善思、基础扎实”育人目标,以特色高中创建为契机和抓手,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构建指向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德育课程体系,形成有复旦实验特色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2.主要项目

  (1)完善 “传承中华经典”研学课程。继续构建和完善学校的《中华经典——历史之久,文明之盛》《中华经典——文学之美,山川之丽》《中华经典——人性之善,思想之奇》系列课程。通过“中华经典文化研学旅行”,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显性功能,带领学生探寻中华经典的魅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2)开展系列特色活动。通过生命教育(自救互救、安全法制)、 人文滋养(民俗节庆、国学经典)、 仪式成长(生涯指导、公民意识)、综合实践(经典诵读、研学课程)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拥有丰富的心智生活,成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充满人文情怀的人。

  (3)探索劳动教育有效途径。加强学科间的整合,将劳技课程与“传承中华经典 培育人文素养”校本德育课程有机融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技能、观念和态度的培养;融入家庭教育,引导学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劳动服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达成指标

  (1)系列特色活动的方案、小结和成果展示等。

  (2)研学计划、小结,研学手册,研学随笔,研究性论文等。

  (3)与劳动相关的校本课程和教案编写,劳动服务活动的组织和考核。

  (三)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1.发展目标

  依据学校“厚德乐学”办学理念和“品行端正、乐学善思、基础扎实”育人目标,以特色高中创建为契机和抓手,努力打造“卿云”系列特色课程,推进构建以“人文素养教育”为核心的特色校园文化体系;优化中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学校运作机制;重视实验教学开展,推进各级创新实验室项目建设;发挥体育、艺术、科技学科育人功能;依托复旦资源,提升学校教育质量。

  2.主要项目

  (1)“人文素养培育”特色课程即“卿云”系列特色课程建设。学校从建设“中华经典特色课程群”起步,逐步演进到构建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卿云”系列特色课程,推进学校人文素养培育特色发展。以《指向学校特色发展的“卿云”系列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实践研究》为引领,以“人文素养教育”为核心目标,构建鲜明教育内涵和特色的“卿云”课程群,研制“卿云”系列特色课程评价指标,从“课程实施、人文素养、学校发展”三个维度形成特色发展。

  (2)《区域高中个性化学程和学分制管理及课时管理系统推进项目》,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个性化教学实施系统。依据学校实际构建一套基于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学生学习成果、即时反馈教学成效的个性化教学实施系统,打造一套以教学过程多媒体化为特色的互动教学中心、以教学网络化为特征的无边界的教学方式、以教学资源数字化为特点的资源中心、同时在充分挖掘社会资源、高校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一批基于学生主体性学习风格的学科课程,从而让学校课程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将课程的选择权逐步交给学生,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和规划高一、高二两个学年的课程,从而逐步实现“我的课程,我做主”。

  (3)开展《指向学生素养培育的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研究》。构建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的研学旅行特色课程,并形成与之配套的有针对性的课程评价体系,完善学校特色课程创建,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丰富的课程体验,促进教师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课程教学实施能力,也真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底蕴、实践能力、探索精神,使学习过程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4)推进创新实验室项目建设。从“完善制度文化、改善实验环境、丰富教学功能、助推专业发展”四方面着手,推进学校实验教学开展。提升创新实验室的效能,依托“六艺馆”“画影叙事”“分子生物与组织培养实验室”“智能机械实验室”“单片机”“物联网”“物理创新实验室”等创新实验室,打造特色鲜明的艺术、科学技术教育模式,营造人文与科学并举的校园文化。

  (5)发挥体育、艺术、科技学科育人功能。做好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工作;支持“三团一队”建设,做强艺术教育特色项目(综合版画、绘画、舞蹈、沙画、中国鼓),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做好一校一品项目《中华武术(太极扇)》;作为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实践站的实践点,与华东理工大学药理学院实践站合作做好实践点学生管理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以竞赛活动促进学校的科技教育。

  3.达成指标

  (1)制定和完善“卿云”系列特色课程创建方案,重点建设“卿云”特色课程群。总结项目成果,包括学生发展案例、学校发展案例、课程成果、课程实施案例/指南、评估指标体系、调研报告、论文成果、综合报告等。

  (2)通过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学业质量采集系统和个性化学程促进学习风格发展的课程开发,加强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加强学科间的有机组合。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教学精准实施。

  (四)科研强校工程

  1.发展目标

  根据学校“人文素养培育”特色创建的目标和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以市、区级重点课题的研究为载体,开展教育科研实践,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创生。积极借力外部专业科研力量,建立符合特色高中创建需要的教科研骨干团队,为规划的落实和学校特色发展提供保障。

  2.主要项目

  (1)完善科研制度。修订和完善科研制度,全程管理学校的教育科研课题,使课题申请立项、研究过程管理、总结推广、成果鉴定等环节更加规范化。不断完善科研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和规范科研奖励制度,使教科研成果与教师的评优评先、绩效考核挂钩,激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推动自身专业发展,实现科研强校。

  (2)建立科研骨干团队。逐步形成符合特色高中创建需要的教科研骨干团队。以教研组为单位,组建“特色课程研发实施团队”,开发特色课程,编写特色课程大纲。通过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实践,形成精品特色课程,并通过公开教学、成果展示会等方式,将特色教师的教科研成果进行展示。围绕学校特色发展目标,针对自身在“人文素养培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困惑,引导教师申报“草根”课题进行研究,形成全校教师强有力的人文素养培育支持系统。给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压担子,以点带面,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形成科研工作网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选送有教科研志趣的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市、区级科研培训,为教科研骨干队伍储备力量。聘请资深专家、高校学者、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企业专业人士及社会独立机构等构成的专家团队,引领、指导、评价学校特色高中建设的推进。

  (3)做好市、区级重点课题研究。做好学校重点课题《基于特色学校项目构建“卿云”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推进工作,通过开展各类子课题的研究,带动特色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专题研究、德育工作研究、学生培养、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等学校发展各方面的探索实践。加强教师立项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并结合各类教学大奖赛、论文和教学案例的撰写,进行研究成果的总结推广、参评奖励等。

  (4)形成教研训三位一体。搭建各类平台,形成教研训三位一体。开展校内科研论坛,举办优秀论文交流、课题研讨会等活动,整理和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开展基于学校特色发展背景下的学生学习方式优化和教师角色转换的研究。依托复旦附中教育联盟,加强校际间的教科研交流与协作,通过专家引领与同伴互助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同时,邀请专家和大学教授给教师开设人文素养系列讲座,拓宽教育视野。

  3.达成指标

  (1)修订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奖励制度。

  (2)教师全员参与特色课程研发和实施,每位教师开发一门特色课程,编写一套特色课程大纲。通过拓展课的公开教学实践,形成一批具有“人文素养培育”课程建构元素的精品特色课程,编辑形成《复旦实验中学特色课程实施大纲》。形成教科研骨干团队,包括特色高中创建项目组、校史研究团队、特色课程研发实施团队、专家团队等。

  (3)每年力争有2—3项市、区级课题成功立项,力争每年都有教师的教科研成果在区级以上课题成果评选中获奖。结合学校的发展特点与实际情况,三年内力争申报成功新的市、区级研究课题。

  (4)收集、整理教师有关《基于特色学校项目构建“卿云”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重点课题研究的教学课例、研究论文、导学案等教科研资料,编撰《教学案例集》《师生成果集》等。

  (五)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1.发展目标

  秉承“厚德乐学”的办学理念,关心人的需求,关心人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教师职业规划体系,加大教师人文素养培养力度,倡导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增进绿色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

  2.主要项目

  (1)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建立“校长室、职能部门(人事处)、基层团队(年级组、教研组)”三级管理团队,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指导体系;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对应教师发展目标,撰写个人和团队的专业发展规划。

  (2)搭建多元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保障师资层级结构和教学能力梯队的形成,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发挥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校暨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效能,开展着力于青年教师引进和培养的“青蓝工程”,推动青年教师培养力度;二是通过自培与外培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教育教学的各级骨干教师团队;三是统筹人力财力分配,建立奖励机制,保障教师职务晋升、学历晋升工作的推进。

  (3)加强制度建设。修订完善《上海市复旦实验中学岗位设置岗位任职条件》《上海市复旦实验中学新教师引进实施方案》《上海市复旦实验中学绩效奖励分配方案》《上海市复旦实验中学教师发展评价方案》。开展现状调研,在教研组三年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统筹,制定学科教师引进计划;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优秀教师引进,在满足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做好师资储备工作。

  3.达成指标

  (1)制定人才引进规划,完成不同年龄层别的师资储备,使学科教研组人员年龄结构合理,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

  (2)对教师个人三年规划,进行过程追踪,形成阶段性评估报告。

  (3)积极推进职务晋升工作,2021年底,使中级以上职称人数达到教职工总数的80%。

  (4)鼓励学历晋升,2021年底,使全体教师的学历达标,研究生学历达到教师人数的30%。

  (5)力争在新一轮区各类教育人才评选中,达到区级学科名教师2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人数13人,占教师总数的12%。形成1支区学科名教师、区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区骨干教师后备、区教育教学新秀、校级骨干教师组成的优秀教师梯队。

  (6)打造特色课程教师群体,形成1-2个区级以上学科高地;建立区本课程2-3门。

  (六)学校“软硬件”建设工程

  1.发展目标

  围绕规划的实施,全面贯彻落实校长室的工作意见,抓住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两条线,团结全体后勤人员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为创一流学校,创一流教学业绩做好后勤应有的保障,为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作出积极实践。

  2.主要项目

  (1)完善制度,落实责任。按照学校工作要求,进一步细化岗位职责,落实岗位责任制,做到分工具体、职责明确,确保后勤服务工作规范、及时。广泛征集师生对总务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的意见和要求,建立总务工作日志,认真记载,接受师生监督。

  (2)开源节流,管好财物。完善购置、保管、使用等财产管理制度,做到制度健全、职责明确、帐物相符、帐帐相符。抓好采购管理,管好用好学校财、物。重点抓好学校节水节电的管理工作。在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的基础上,加强对校园各部位、各实验室用水、用电的管理及维护工作,加大检查力度,确保措施落实到位。维修、维护及绿化管理实行自管为主的原则,总务人员能自己做的,尽可能自己去做,减少学校支出。

  (3)优化环境,形成特色。积极配合教育局专项资金项目的实施,做好学校所有室外运动场所的塑胶地面修缮;完善学校信息化教育硬件设备,打造好数字化、信息化校园的基础工作;及时按需采购添置创新实验设备,继续加快建设创新实验室的步伐;优化音乐室、舞蹈房等专用教室建设配置,满足师生教学的需求;合理运用自筹资金,对校园环境进行改造,加强特色学校的校园文化宣传。结合学校特色高中建设,申请专项资金,布置人文景观,形成一步一景,增加文化氛围,使校园环境不仅优美如画,还有鲜明的特色文化气息。

  3.达成指标

  (1)学校内部控制工作达标。

  (2)数字化校园基础工作完成。

  (3)完成新一轮学校大房修工程。

  (4)校园文化环境具有鲜明的特色。

  四、监控与保障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开展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有序推进规划实施。坚持教师代表大会制度,发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实行校务公开,调动教职工参与规划、实现目标的工作积极性。在规划领导小组指导下,分解重点任务成立若干工作小组,分工合作,协同推进规划核心任务的落实。

  (二)管理保障

  调动全体教职工参与落实规划、提高教育质量的积极性。建立规划实施工作反馈机制。每周行政会议,各部门汇总工作进展,直接贯彻决策,使管理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发挥教代会、家长委员会、学生会等作用,形成合力,在推行过程中进行监督和反馈。

  (四)教科研保障

  着力培养特色教师和研究型教师,引导鼓励教师在实践中普遍参与提升教科研水准;搭建教科研平台,积极借力外部专业科研力量,为规划落实提供保障。

  (五)经费保障

  学校将多渠道、全方位筹措资金增加投入,从人、财、物等方面,保障学校规划的各项工作实施经费到位。

  (六)后勤保障

  利用课程领导力建设与特色高中创建的契机,加快校园创新实验室、信息化设施等建设,打造人文素养培育的空间环境,为实施规划提供硬件支持。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共同的学校愿景及使命,是激励教师和校长的重要动力,也是加快学校发展的有力推手。卓越学校都拥有强势文化及清晰的目标,它可以提高学校成员共同的使命感,使其成员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更热爱并忠诚于学校。学校通过建立共同的愿景及使命,使全体成员共同拥有愿景、信念及价值的追求,发展出学校的强势文化,才能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现提出今后三年学校发展规划(愿景目标)。

  一、今后三年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谋划学校科学发展为关键,以增强规范精细管理为支撑,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以创建“五园”学校建设为抓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保证,以创造“诗意化”教育为主题,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为努力创建“师生赞同、家长赞扬、政府赞许、社会赞誉”的名优学校、精品学校而奋斗!

  二、今后三年学校发展的愿景目标

  1.实现三个增值:学生增值——学业水平提高,良好习惯养成,责任意识增强;教师增值——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艺术娴熟,综合素质提高;学校增值——有形资产增加,教学质量提高,社会信誉度提升。

  2.落实四个目标:学生学业水平“出众”、教师教学业绩“出色”、校长管理策略“出新”、学校教育质量“出名”。

  3.创建五个校园:创建“平安校园、健康校园、文明校园、生态校园、文化校园”。

  三、今后三年学校发展的九项措施

  第一年:年度目标与工作措施(2009年8月——2010年7月)

  1.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解决影响学校发展的硬件问题。完成学校现有教学楼改造加固和1800平方米教学用房新建任务,基本改善办学条件。

  2.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落实名师培养工程,通过用制度定人、用奖励激人、用研修育人、用比赛练人、用评课促人,引领教师、激励教师、发展教师、成就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阅读工程”进一步推进,形成师生读书学习的良好风气。建立班级阅读书柜,每学生人均学年拥有新图书10本,实施“三个共读”(师生共读、同伴共读、亲子共读)和“五大王”——阅读、诵读、故事、演讲、写作比赛。教师撰写“经典感悟”、“精品教案”、“精品反思”。

  第二年:年度目标与工作措施(2010年8月——2011年7月)

  4.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形成刚柔相济的管理运行体系。实施“规范化、精细化、民主化、人本化”管理,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管理策略,落实《教师年度工作考核细则》,将工作责任、贡献和质量与绩效工资、年度目标奖挂钩考核,完善规章制度,汇编形成新的《治校方略》。

  5.养成教育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得到加强。组织学生熟记、背诵《小学生养成教育读本》,开展养成教育演讲和知识竞赛;利用博物馆、图书大厦、大型超市等校外教育资源,开设综合实践课,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6.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得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开展十种新课型教学研讨比赛:一是以探究为主导的课型;二是以合作为主导的课型;三是以对话为主导的课型;四是以体验为主导的课型;五是以生成为主导的课型;六是以活动为主导的课型;七是以创新为主导的课型;八是以问题为主导的课型;九是以自主建构为主导的课型;十是以主题整合为主导的课型。通过十种新课型教学研讨比赛,体现不同的教学设计思路和不同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力争再次荣获区教育局“进步奖”。

  第三年:年度目标与工作措施(2011年8月——2012年7月)

  7.和谐校园进一步构建,“五园”学校创建目标得以实现。创建“五园”学校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总体理念,也是学校建设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愿景目标,是新时期教育科学发展的具体构想,是基层学校实现“和谐”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学校管理境界和提高办学品位的重要举措,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有力推手。

  创建“五园”学校重在组织实施。首先,要制定发展规划,全面落实,整体推进。其次,要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步落实年度创建目标。再次,要责任到人,分工负责,切实做到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教导、政教、总务、办公室、少先大队分工抓,全体教师共同抓。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自主创新,主动发展,创建“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生态校园”、“文明校园”、“文化校园”,实现“五园”学校发展目标,形成办学特色,构建和谐校园,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8.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理念要素提炼形成。确定对学校发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意义和作用的十九项文化内容为学校发展建设的重点要素,为学校教育科学发展确立一整套价值标准,使之成为统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章程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大法”。

  9.学校特色进一步鲜明,“诗意化”教育活动成果示范推广。以“我们的教师这样发展”、“我们的学生这样成长”、“我们的文化这样生成”为主题,举办学校“诗意化”教育艺术成果展示会,汇演体现学校文化建设和彰显办学特色的精品艺术节目,展示学校文化建设成果,彰显鲜明的办学特色,创造“诗意化”教育。

本文来源:http://www.rconcon.com/gongzuogongwen/32740/